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郭于华 等

目录

  • 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 1.3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
  • 2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
    • 2.1 社会学的公共性
    • 2.2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上)
    • 2.3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下)
    • 2.4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上)
    • 2.5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下)
  • 3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 3.2 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社会
    • 3.3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 3.4 社会学的定量研究
    • 3.5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
    • 3.6 涂尔干关于自杀的研究
    • 3.7 中国自杀问题研究
    • 3.8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 4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4.1 社会角色
    • 4.2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4.3 社会关系:六度分割理论
    • 4.4 社会关系:找工作与社会网
    • 4.5 泰坦尼克号与社会结构
    • 4.6 社会结构的测量与作用
  •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5.1 阶级还是阶层
    • 5.2 社会的开放与封闭
    • 5.3 案例分析:教育视角下的分层与流动
    • 5.4 富二代还是官二代,你呢?
  • 6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6.1 富士康青年工人为何自杀?
    • 6.2 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
    • 6.3 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 6.4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7 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
    • 7.1 国家的产生与职能
    • 7.2 民主政体
    • 7.3 极权政体
    • 7.4 威权政体
    • 7.5 社会自治
  • 8 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
    • 8.1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延续
    • 8.2 农业社会与乡土中国
    • 8.3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中国农民
    • 8.4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 9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 9.1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9.2 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权利维护
    • 9.3 公民权利的依法维护
    • 9.4 维稳体制与不稳定幻象
  • 10 社会变迁与转型
    • 10.1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10.2 现代化的理论解释
    • 10.3 全球化发展趋势
    • 10.4 路在何方?如何走出陷阱?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构建和谐社会即形成良性的社会生态:

1、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

和谐社会不是一统天下,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更不是众口一词、万众一心的社会;而是国家、市场、社会各司其职、各守本份、互补互助,相互制衡的多元社会。

2、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

胡锦涛前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主席: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3、和谐社会需正义公平

温家宝前总理: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

要让社会组织正常发育,需要澄清一些观念:

克服社会恐惧症

1、病症:对社会主体性的怀疑、排斥和否定以及把主体性社会视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威胁力量:

2、在政治生活中,某种似曾相识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氛围正在被重新营造起来,权力主导一切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以压制社会为代价扩张和强化权力的迹象清晰可见;在某些地区,权力的任性、霸道和恣意妄为显露得越来越明显;

3、经济领域中的“国进民退”;

4、以权代法,重申法律为政治服务的趋势开始出现,以至有法律人士认为,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中国的法治出现了明显倒退;(三个至上)

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强化权力的过程甚至是在“社会建设”的名义下推进和展开的;权力主导社会建设使社会越建越小。

走出社会管理误区

1、公民社会不是陷阱,无创新的社会管理才是陷阱!(周本顺:“小政府、大社会是社会管理认识误区”;“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组织繁殖起来”;)

2、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社会控制不是出路!

3、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

4、建设自主的、自治的、能动的公民社会,实现多元共存的良性社会生态,才能走出困境。

正常的社会组织应该是自组织而不是被组织的;是自治的而不是他治的;是自主自发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对象。

社会组织是由公民构成的,需要培育公民,形成健康的社会力量;个人要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作公民:

建设公民社会的主要力量是懂法律、有理性、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且能够合法合理保护自己权利的有组织的公民。组织起来的公民通过行动才有可能摆脱“被”的命运;社会是在实践公民社会理念的行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公平正义的好社会不会自己从天而降,它需要所有的社会力量的参与、追求和奋力。

阿玛蒂亚·森指出:“公正最终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关,而并非仅仅与周遭的制度有关。我们认为,过于关注制度方面(假定行为处于从属地位),而忽略人们的实际生活,是有严重缺陷的。研究公正问题时,关注实际的生活对理解公正理念的本质和影响范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与——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参政;自治;公益。

表达——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表达,以最具主体性、创造性的方式撑开公共空间,翻越高墙、打破藩篱。

行动——以行动来表达诉求、争取或维护合法权利,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表达。抗争行动虽然效果有限,但却意义非凡,因为公民的行动有赖于公民意识的觉醒。

个人,组织,社会的过程:

行动锻造公民;抗争生产社会;维权改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