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郭于华 等

目录

  • 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 1.3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
  • 2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
    • 2.1 社会学的公共性
    • 2.2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上)
    • 2.3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下)
    • 2.4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上)
    • 2.5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下)
  • 3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 3.2 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社会
    • 3.3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 3.4 社会学的定量研究
    • 3.5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
    • 3.6 涂尔干关于自杀的研究
    • 3.7 中国自杀问题研究
    • 3.8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 4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4.1 社会角色
    • 4.2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4.3 社会关系:六度分割理论
    • 4.4 社会关系:找工作与社会网
    • 4.5 泰坦尼克号与社会结构
    • 4.6 社会结构的测量与作用
  •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5.1 阶级还是阶层
    • 5.2 社会的开放与封闭
    • 5.3 案例分析:教育视角下的分层与流动
    • 5.4 富二代还是官二代,你呢?
  • 6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6.1 富士康青年工人为何自杀?
    • 6.2 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
    • 6.3 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 6.4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7 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
    • 7.1 国家的产生与职能
    • 7.2 民主政体
    • 7.3 极权政体
    • 7.4 威权政体
    • 7.5 社会自治
  • 8 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
    • 8.1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延续
    • 8.2 农业社会与乡土中国
    • 8.3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中国农民
    • 8.4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 9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 9.1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9.2 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权利维护
    • 9.3 公民权利的依法维护
    • 9.4 维稳体制与不稳定幻象
  • 10 社会变迁与转型
    • 10.1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10.2 现代化的理论解释
    • 10.3 全球化发展趋势
    • 10.4 路在何方?如何走出陷阱?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中国自杀问题研究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自杀是个人行为,但该行为受到人周围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因而自杀更是一种社会事实。从自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行为部分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家庭、组织、社区、种族和历史时代。

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2002年的一篇论文(费立鹏等),1995至1999年,中国自杀率约为每年23人/10万,而当时世界其他地区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当时中国自杀者数目大约是世界总自杀人口的1/3。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相对高的自杀率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

1、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即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2、在有确切自杀率统计的世界各国中,中国是惟一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1995年至1999年,15岁至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自杀率约为35 .2/10万;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而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

3、其他国家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95%患有精神疾病,而中国的自杀者在自杀当时有精神障碍的仅为63%,远低于其他国家。这意味着,在中国,自杀不仅是一个精神卫生问题,而更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是社会问题。

4、中国62%的自杀者是服用农药或鼠药。

农民所承担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生存的困境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致使一些人走向绝路的根本原因。

2014年,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香港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撰写报告)刊文披露“近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降低一半,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下降到了每十万人9.8例,达到世界最低水平之列”,这让一直以为中国自杀率居高不下且被低估的人吃惊不已。据分析,近年来城市化和现代化在中国自杀率下降方面起着显著作用:城市化为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创造了更多机会,并将农村改造成为城镇;这不仅提供了更多教育机会,就业机会也在增长;中国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近年来下降了近90%,对中国整体自杀率大幅度的下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题:

而之所以自杀率降低,原因被认为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这更让人无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加速了社会的异化了吗”?

中国的自杀率严重被低估,尤其在农村。之所以国内对自杀率争议这么大,首先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的信息收集、统计和披露,做得远远不到位。现实是,1999年以后,中国官方再也没有正式公布过自杀率数据。

(专注于中国自杀问题研究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中国代表费立鹏也在2010年确认了中国自杀率下降的事实。他发起的最新调查汇总了2002年—2006年的数据资料,考虑调整城乡构成等因素,推测中国年平均自杀人数约为19.56万人,自杀死亡占所有伤害死亡的比例从1987-88年的34%下降到2005-2006年的20%。在2002年,正是费立鹏等专家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中国的自杀率:1995-1999》一文引起海内外对中国自杀问题的关注。)

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至5倍,城市老人自杀率远高于90年代。在关于老人自杀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中,中国大陆2005年的数据排在全球第三位,仅次于韩国和台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近年来虽然缓解了,但依然很高。以农村70—74岁的来人为例。在2002—2008年期间,这个年龄组的年均自杀率是47.05/1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老年人各个年龄组的年均自杀率在千禧年之后有明显上升。

在面对中国自杀问题时,定量研究可以回答有关自杀的一般情况:自杀率;地区、性别、年龄分布;变化趋势等。若要回答为何呈现为上述特点?为何与其他国家如此不同?人们选择放弃生命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近年来自杀率下降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社会大转型对个人或特定人群的影响是什么?等,需要以定性研究方法来探讨,需要走进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观察其家庭、社区结构,了解其生活方式,倾听人们的讲述,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行为方式和精神心理活动,了解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并将这些与更宏大的社会历史过程联系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