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郭于华 等

目录

  • 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 1.3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
  • 2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
    • 2.1 社会学的公共性
    • 2.2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上)
    • 2.3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下)
    • 2.4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上)
    • 2.5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下)
  • 3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 3.2 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社会
    • 3.3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 3.4 社会学的定量研究
    • 3.5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
    • 3.6 涂尔干关于自杀的研究
    • 3.7 中国自杀问题研究
    • 3.8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 4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4.1 社会角色
    • 4.2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4.3 社会关系:六度分割理论
    • 4.4 社会关系:找工作与社会网
    • 4.5 泰坦尼克号与社会结构
    • 4.6 社会结构的测量与作用
  •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5.1 阶级还是阶层
    • 5.2 社会的开放与封闭
    • 5.3 案例分析:教育视角下的分层与流动
    • 5.4 富二代还是官二代,你呢?
  • 6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6.1 富士康青年工人为何自杀?
    • 6.2 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
    • 6.3 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 6.4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7 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
    • 7.1 国家的产生与职能
    • 7.2 民主政体
    • 7.3 极权政体
    • 7.4 威权政体
    • 7.5 社会自治
  • 8 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
    • 8.1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延续
    • 8.2 农业社会与乡土中国
    • 8.3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中国农民
    • 8.4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 9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 9.1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9.2 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权利维护
    • 9.3 公民权利的依法维护
    • 9.4 维稳体制与不稳定幻象
  • 10 社会变迁与转型
    • 10.1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10.2 现代化的理论解释
    • 10.3 全球化发展趋势
    • 10.4 路在何方?如何走出陷阱?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公民权利的依法维护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近年来与居住有关的中国都市运动的主要类型:

1、失地农民的抗议运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出现的失去土地农民的抗争行动。

2、拆迁过程中市民的抗议运动;旧城改造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爆发引致的反抗行动。北京老城区原有胡同3000条,已拆掉1300条;拆迁户对房屋所有权或居住权以及合理补偿的诉求。

3、城市社区中的业主维权运动;北京共建4000多个新小区,围绕着房屋产权、社区配套设施、绿地、停车场、物业管理等一系列有关业主权益诉求的表达行动。

我们关注中国社会运动的独特视角在于,将社会运动与公民的锻造和社会的重建联系起来。即从实践的角度,而非简单的结构视角,将当代中国都市运动看作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育的路径。在这些现象背后,是一个转型期公民能否以及如何培育出来,各种自组织的社会生活如何可能,社会如何生产的重要主题。都市运动本身转变为一个社会生产的机制,而且首先和主要在于公民资格和公民意识的生产。

郭宇宽(2003):21世纪初的北京市,一群中国公民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示范了公民面对个别部门机关盗用国家名义推行恶行时理性而又优雅的不合作姿态。他们没有在漫长的申诉过程中一系列阻挠与打击面前变得冷嘲,这种态度背后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他们付出的精力和遭受的压力,已远远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范畴,他们的勇气和自律精神体现出高贵的公民尊严和不屈的法治信念。——这是城市公民的形象和表情,面对土地使用权被无偿剥夺,房屋被野蛮拆迁,巨额拆迁费被截留的侵权行为,他们没有像过去一样发牢骚、骂大街或者单枪匹马地进行申诉和抵抗,而是有组织地依法抗争——依据法律提出诉讼,向人大、纪检部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报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既坚强、勇敢又克制、自律的公民道德和守法精神。

社会学对都市运动的案例研究:“万人诉讼”

1、个人以法维权的诉讼;2、学法、普法过程;3、普法小组(邻里-胡同-街道-区-跨区)——分诉集团的诉讼;4、提交“特级举报信”给人大、人大法工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司法部、领导人及各大媒体。5、万人行政诉讼(由57位分诉集团代表经民主程序隆重推选出7位万人诉讼代表)以信访程序向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递交申请书;33天后无答复,根据《行政诉讼法》,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对房地局正式提起诉讼(二中院),10357人的《万人签名簿》。6、“举报维持”阶段,向中央举报。从2001年至今已递交多封举报信,卷入维权的市民已逾三万。

“过去是草民,草民完了就是臣民。你要是不学法,你要是不懂,那就是草民,懂了就是公民,这是宪法赐给你的权利,权利你要不使你不就是臣民了吗,你就是奴隶,得听人摆布,因为你不懂啊。而你要懂了点,我就能抗争,我就能争取我的权利,那我就是公民”。——北京市民

比较而言:臣民的姿态是卑躬屈膝的,臣民的表情是悲苦的、谦卑的、感恩戴德的,臣民的内心在祈盼“明镜高悬”的“青天大老爷”出现;而公民的姿态是腰杆挺直的,公民的表情是理性的、自信的、不卑不亢的,他们心中是高贵的公民尊严和不屈的法治信念(他们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希望)。

对中国独特的社会运动的研究更为关注行动者本身以及抗争的过程,注重行动相对于结构的优先性;从方法上亦更接近一种实践社会学的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