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郭于华 等

目录

  • 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 1.3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
  • 2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
    • 2.1 社会学的公共性
    • 2.2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上)
    • 2.3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下)
    • 2.4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上)
    • 2.5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下)
  • 3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 3.2 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社会
    • 3.3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 3.4 社会学的定量研究
    • 3.5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
    • 3.6 涂尔干关于自杀的研究
    • 3.7 中国自杀问题研究
    • 3.8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 4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4.1 社会角色
    • 4.2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4.3 社会关系:六度分割理论
    • 4.4 社会关系:找工作与社会网
    • 4.5 泰坦尼克号与社会结构
    • 4.6 社会结构的测量与作用
  •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5.1 阶级还是阶层
    • 5.2 社会的开放与封闭
    • 5.3 案例分析:教育视角下的分层与流动
    • 5.4 富二代还是官二代,你呢?
  • 6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6.1 富士康青年工人为何自杀?
    • 6.2 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
    • 6.3 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 6.4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7 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
    • 7.1 国家的产生与职能
    • 7.2 民主政体
    • 7.3 极权政体
    • 7.4 威权政体
    • 7.5 社会自治
  • 8 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
    • 8.1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延续
    • 8.2 农业社会与乡土中国
    • 8.3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中国农民
    • 8.4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 9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 9.1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9.2 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权利维护
    • 9.3 公民权利的依法维护
    • 9.4 维稳体制与不稳定幻象
  • 10 社会变迁与转型
    • 10.1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10.2 现代化的理论解释
    • 10.3 全球化发展趋势
    • 10.4 路在何方?如何走出陷阱?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极权政体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定义: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独裁政府,意味着由一个政党以及控制这一政党的那些人对国家及人民实施专制性统治。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的全面(total)改造与全面(total)控制,创造一种全面的生活观念和一个统一的国家与社会。极权政体试图取消表征民主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例如基本家庭关系,并以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取而代之,这种新的关系完全把独立的个人变为极权社会的一员。在政党及其领导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介入代替政党成为忠诚和服从的偶像。这一概念首先被用于描述20世纪两种不同的政体: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和纳粹德国的统治。尽管一些评论家把二者间的差异看得比它们的共同特征更重要。

极权主义是传统专制主义借助现代化统治手段达到的最高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一切资源都被最高统治者所掌握,统治者的统治范围不仅仅局限为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而且对经济、思想、文化、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密控制;全体社会成员不但被剥夺一切最基本的权利,而且还必须无条件地参与到统治者的意志中去,根据统治者的意志而工作、生活甚至死亡,没有任何个人选择的余地。

卡尔·弗里德里克和布热津斯基为我们理解极权主义社会提供了六种标识:(1)一种复杂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2)一个由独裁者个人领导的政党;(3)一种影响遍及四方的恐怖体制,把党和国家机构合为一体来反对极权统治的内外敌人;(4)一种对大众传媒的切实而又严密的完全控制,由于技术现代化和复杂性,这一控制变得独一无二;(5)一种对武器和武装力量的控制;(6)一种直接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官僚机构来指导和支配整个经济,控制全民生活。作为与民主社会相比较而存在的特征:

宪法和程序的基础:在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党统治下的德国,一个总的特点就是缺乏宪法和法律的基础;唯一的程序基础就是在国社党的独裁统治下所建立的那些准则。其用以实现专权的途径是1933年和1934年通过的一系列法令和授权法案,这些法令把所有的权力都置于总理和元首的希特勒手中。在这种极权统治中,国社党和国家官僚机构似乎是分享权力,但国社党和希特勒才是最高统治者。有着表面民主程序的选举其实被彻底地操纵。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和党卫军是最重要的国家机构,用以对付反对者和消灭国家的敌人。

思想基础:其思想体系是从希特勒早年自传《我的奋斗》中搬出来的一套神秘信仰。推行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信条,以实现把雅利安人作为世界救星的神话,并使犹太人化为地球的尘渣。

社会基础:通过恐怖活动取消在魏玛时期业已存在的许多持不同政见的社会组织,工会被取消,代之以“劳动阵线”,其实是国社党操纵工人利益和生活的组织工具;独立的新闻媒介要么被取缔,要么由国社党接管;教堂和牧师成为纳粹政权不断袭击的对象;群众集会(政治仪式)成为宏大统治计划的标志。

经济基础:很多分析家把极权政体的经济描述成指令性经济,经济规划和经济结构特点——苏联的五年计划,纳粹德国的六年计划——劳动力的严密管制,工业企业的特别编制,预算和工业生产计划的统一方式。这些特点在苏联要比在纳粹德国更加全面和完善,德国经济具有战时特点,而在和平时期它包括国家指令性部分,也包括规模巨大的私人部分。

简单的概括自然不能完全道出极权社会特征的广度和深度。了解极权政体的两个最显著特征——# 取缔公民社会所有的自治组织,这就使得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分变得毫无意义;# 让政党、政党领袖和意识形态真正地控制着所有其他一切社会组织。种族和民族的信条和学说正是建立第三帝国短暂统治的原动力。阿伦特揭示了这样的体制会使人们永远离开应该追求的崇高的人性目标。哈维尔:人人都是极权主义的共犯,“人人是囚犯,同时人人是看守”。精英、暴徒、民众,没有人可以幸免。

胡适:1941年7月,胡适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了《民主与极权的冲突》的讲演。指出不管哪个政权只要具备这二十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特征,便具二十份之一的极权主义本质。这二十个特征是:

    1.把狭义的国家主义情绪提高到宗教狂的程度。

     2.由一个军队般严格约束的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

     3.严厉取缔一切反对政府的意见。

     4.把超然的宗教信仰降低到国家主义的宗教之下。

     5.神化“领袖”,把领袖当作一般信仰的中心。

     6.提倡反理智反知识,谄媚和欺骗无知的民众,严惩诚实的思想。

   7.毁灭书籍,曲解历史及科学上的真理。

     8.废除纯粹寻求真理的科学与学问。

     9.以武断代替辩论,由政党控制新闻。

     10.使人民陷入文化和信息的孤立,对外界的真实情况无从知晓。

     11.由政党统制一切艺术文化。

     12.破坏政治信义,使用虚伪和伪善的手段蒙蔽人民。

     13.政府有计划地实施罪恶行为。

     14.鼓励人民陷害和虐待所谓的“人民公敌”。

     15.恢复野蛮的家族连坐法对待所谓的“人民公敌”。

     16.准备永久的战争,把人民军事化。

     17.不择手段地鼓励人口增加。

     18.把劳工阶级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到处滥用。

     19.禁止工人的罢工和抗议,摧毁一切劳工运动。

     20.工农商各行各业皆受执政党领袖统制。


(极权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制性暴力与意识形态暴力的完美结合。极权主义的宣传:乔治·奥威尔《1984》:大洋国中有仁爱部-负责酷刑和洗脑;富裕部-负责物资的分配与控制;和平部-负责战争和暴行;真理部-负责宣传和修改历史。)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与《1984》: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少年时代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而他却站在了苦役犯一边。1930年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深远而巨大。 

《一九八四》写于1948年,是奥威尔辞世前最后一部著作。这部政治讽刺小说与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一九八四》的故事极其简单,说的是在一个名曰“大洋国”的国度,全体人民处于完全监视之下,自由与思想是城中绝迹的珍品,屈从与无意识被训练成一种全民心态。全书共分为三部,这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意义上的三个部分,实际上也是理论逻辑上的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极权主义的种种权力技术;第二部分介绍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下,为追求自由而采取的反抗;第三部分则是极权主义对反抗的征服。这部权力、反抗和征服的三部曲正是在对极权主义治理的权力运作和反极权主义的策略、以及极权主义征服反抗的技术和原则的分析中,使我们看到现代极权主义的政府治理是如何通过权力的技术和原则组装成利维坦式的国家机器的。

无所不在的权力:

1)无所不在的控制:在这个社会中,人是没有私生活的,无论在工作场所、宿舍,还是公共场所,他都处在电幕的监视与控制之下,也就是说,他的生活永远暴露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他永远不会感到自己是在独处。“老大哥在看着你”!

 2)对私人生活领域的摧毁:他所有的闲暇都被填满,甚至可以说除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他根本没有自己的闲暇,他处在各式各样的组织的控制之下,必须参加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从社会运动到中心站的邻里活动。他在政治生活中就像一个自身不知何故被安装在此处,甚至不知道自己工作意义的部件,他们在经济生活中是被配给的,在文化生活中除了有组织的活动(歌咏、体育等)之外不可能有个人的嗜好,甚至最隐秘的性生活也同样和政治、国家紧密联系起来,被看作是对当局的一项义务,任何与众不同的行为都受到怀疑。

 3)彻底的去个性化:任何反映了个人癖好的物件都可能给物主带来危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从而他也就只能够为他人生活。权力的控制无孔不入。这类似于戈夫曼的总体性机构。

精神控制:记忆、语言、思想、感觉,——双重思想:在思想中同时包含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例如这样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1984》不仅是寓言,也是成为现实的预言。)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极权主义的本质乃是抹平人间世界的所有界线,以及把人之多元性压缩成单调如一的集体同一性。”

思考极权主义的迷题:

为什么“伟大”的理想造成了巨大的悲剧?

为什么对完美社会的追求导致极度的邪恶?

为什么从无限的理性出发,却走向极端的非理性?

为什么能够吸引和裹胁如此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