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郭于华 等

目录

  • 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 1.3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
  • 2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
    • 2.1 社会学的公共性
    • 2.2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上)
    • 2.3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下)
    • 2.4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上)
    • 2.5 文化系统与文化变迁(下)
  • 3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 3.2 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社会
    • 3.3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 3.4 社会学的定量研究
    • 3.5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
    • 3.6 涂尔干关于自杀的研究
    • 3.7 中国自杀问题研究
    • 3.8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 4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4.1 社会角色
    • 4.2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4.3 社会关系:六度分割理论
    • 4.4 社会关系:找工作与社会网
    • 4.5 泰坦尼克号与社会结构
    • 4.6 社会结构的测量与作用
  •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5.1 阶级还是阶层
    • 5.2 社会的开放与封闭
    • 5.3 案例分析:教育视角下的分层与流动
    • 5.4 富二代还是官二代,你呢?
  • 6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6.1 富士康青年工人为何自杀?
    • 6.2 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
    • 6.3 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 6.4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7 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
    • 7.1 国家的产生与职能
    • 7.2 民主政体
    • 7.3 极权政体
    • 7.4 威权政体
    • 7.5 社会自治
  • 8 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
    • 8.1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延续
    • 8.2 农业社会与乡土中国
    • 8.3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中国农民
    • 8.4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 9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 9.1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9.2 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权利维护
    • 9.3 公民权利的依法维护
    • 9.4 维稳体制与不稳定幻象
  • 10 社会变迁与转型
    • 10.1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10.2 现代化的理论解释
    • 10.3 全球化发展趋势
    • 10.4 路在何方?如何走出陷阱?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农业社会与乡土中国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化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构成人口的多数。而在中国他们可以说几乎构成了人口的全部。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我们常以所谓“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了世界人口的21%”为自豪,但我们亦不应忘记另一方面事实——以世界上40%的农民养活世界上仅仅7%的非农民。中国的粮食商品量自1984年以来稳定在总量的30-35%,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的粮食商品率全然不可同日而语。1980年,只有19%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根据政府的预测,这个数字在2020年可能达到60%。2012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 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51.27%。

我们整个社会至今并没有完全脱离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长期农业文明的历史使得农民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仍然对整个社会包括城市社会发生影响。因而理解农民也是认识社会生活的基础。

新世纪的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与社会空间;农民—农村社会主体和行动者。

农业社会的特点——作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开创者之一的费孝通《乡土中国》(From the Soil),《禄村农田》(earthbound China),《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

“我一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我过去工作的中心,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就是能认识中国社会,首先是农村社会,弄清楚中国农村社会究竟有哪些基本特点。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

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在这个地区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状态。

典型的乡土社会: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种植业的收获取得食物。种庄稼的悠久历史培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其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用来维护这个经济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曾称之为“五谷文化”。

人和土之间存在着特有的亲缘关系。人们在农业社会里把人同土地结合在一起,生于斯,死于斯。土地生产四季循环不已,人也是死了的回到土地,又生出一代新的人来循环不已。这个循环构造了乡土社会人的特点。

被土地束缚住的人的生活方式:在熟悉的环境、不流动的社区里生活,人们会产生一种不善于适应而且想回避新事物的性格,比如安土重迁,不愿冒险,多神崇拜(实用主义)——土气十足。

相对于“团体格局”的“差序格局”;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重农轻商。相对于契约关系的人情关系;相对于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相对于法理社会的人治社会。

相对于动态的、充满矛盾、创造,崇尚攻取追求,讲究不断探索精神的继承传统,尊崇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的性格。农耕文明对于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族群性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