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自己的生态位
1.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认识表现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也就是人能将自己的情况,包括外观、生理情况及自己的感知、思考、体验、意图、行为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内容及其特点报告给自己。在婴儿后期——幼儿早期,形成最初的比较薄弱的自我认识。在幼儿后期,对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逐渐有了较实际的认识,并学会了按一定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但主要是对自己外部的评价,而且基本上是“复写”成人对他的评价和要求。到了少年期,已能对内部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进行自我评价,但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青年期,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进入较稳定的发展时期。
2.认识他人
在人的一生之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看待他人了。如何正确的看待他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生活态度。把身边的人都当作的朋友的是积极和乐观的人,相反身边找不到几个朋友的人就会显得有点消极和悲观:把身边亲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是无私和豁达的人,相反把自己的所得看作第一的人则是自私和狭隘的人;把朋友当朋友,敞开心扉的人是爽快的,相反认为自己没有一个朋友的人是忧郁的。
3.认识环境
人不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大自然创造了人,但发展和形成人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很大,人是无法抗拒的。在一般情况下,人是不能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但环境可以改变人。因此,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人这种想尽办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做法,可谓“适者生存”。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到“学宫之旁”可见她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例子,无不说明人要适应周围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