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幼师口语概述及基础
    • 1.1 口语概述
    • 1.2 口语基础-常用修辞方法
  • 2 幼师教学口语训练(故事)
    • 2.1 故事演讲概述
    • 2.2 故事稿件的处理
    • 2.3 备稿六步
    • 2.4 故事讲演与演讲
    • 2.5 幼儿故事演讲训练
  • 3 教育口语训练
    • 3.1 气质类型与幼师口语
    • 3.2 认识幼师教育口语
    • 3.3 教育口语技能
  • 4 幼师与幼儿的口语沟通训练
    • 4.1 婴小班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训练
    • 4.2 中班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训练
    • 4.3 大班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训练
  • 5 幼师交际口语
    • 5.1 与幼儿家长的交际口语训练
      • 5.1.1 与家长沟通的入门技巧
      • 5.1.2 接送时间常用的沟通技巧
      • 5.1.3 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案例
    • 5.2 与同事的交际口语训练
  • 6 幼师一日生活中的教师口语
    • 6.1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以及幼师口语
  • 7 幼师与特殊幼儿的沟通训练
    • 7.1 与特殊幼儿的沟通
  • 8 第八单元
    • 8.1 第一课时
  • 9 第九单元
    • 9.1 第一课时
  • 10 第十单元
    • 10.1 第一课时
  • 11 第十一单元
    • 11.1 第一课时
  • 12 第十二单元
    • 12.1 第一课时
  • 13 第十三单元
    • 13.1 第一课时
  • 14 第十四单元
    • 14.1 第一课时
  • 15 第十五单元
    • 15.1 第一课时
  • 16 第十六单元
    • 16.1 第一课时
    • 16.2 模块二 故事讲述
    • 16.3 故事讲述《猴小弟学睡觉》
    • 16.4 故事讲述《耳朵上的小星星》
    • 16.5 故事讲述《三只小猪盖房子》
    • 16.6 故事讲述《我的幸运一天》
    • 16.7 故事讲述《雪孩子》
    • 16.8 故事讲述《小猪变干净了》
    • 16.9 故事讲述《小马过河》
    • 16.10 故事讲述《月亮的味道》
    • 16.11 故事讲述《鸭子骑车记》
    • 16.12 故事讲述《小熊让路》
  • 17 第三单元
    • 17.1 讲故事基本理论
    • 17.2 体态语训练
  • 18 第四单元
    • 18.1 演讲概述
  • 19 第五单元
    • 19.1 儿童剧表演概述
    • 19.2 儿童剧表演指导
  • 20 第二章朗读训练
    • 20.1 第一课时朗读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 20.2 第二课时朗读技巧
    • 20.3 第三课时儿歌、散文朗读
    • 20.4 第四课时 故事、小说朗读
  • 21 第三章讲故事训练
    • 21.1 第一课时讲故事基本理论和体态语训练
    • 21.2 第二课时儿童故事训练
    • 21.3 第三课时人物语言训练
    • 21.4 第四课时讲述语言训练
  • 22 幼儿教师发音训练
    • 22.1 幼儿教师发声训练的必要性
    • 22.2 发声方法训练的必要性
    • 22.3 能够美化声音
    • 22.4 体态语
    • 22.5 副语言
    • 22.6 重音
    • 22.7 停连
    • 22.8 句外音高
    • 22.9 语调
    • 22.10 语气
  • 23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 23.1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
    • 23.2 幼儿教师教学口语
    • 23.3 幼儿教师教育口语
    • 23.4 幼儿教师交际口语
    • 23.5 教学口语概述
    • 23.6 教学口语类型
    • 23.7 故事的选择
    • 23.8 故事的再创作
    • 23.9 故事的“绘声”技巧
    • 23.10 故事的“绘色”技巧
幼儿故事演讲训练

故事演讲训练

     “讲故事”的要求大体说来是四个方面:有情节、有矛盾、有人物、有细节。

       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对故事主题的把握,对故事主题的把握程度也代表了考生对事物理解的深度,能够体现出讲述者思维水平。

      其次故事要有情节性,能感动他人。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人物,情节,以及冲突与高潮,再至结尾。

一、故事语言再创作

       讲儿童故事,是在把握原作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这个再创作活动不是读稿、背稿和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讲述的目的、对象,对故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这个再创作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语言口语化。

       讲述幼儿故事是一个运用口语的过程,这里的口语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语体口语化,即讲故事语词要通俗,语句要简短,使幼儿一听就懂。具体表现为词汇口语化,长句变短句,整句变散句,多用一些语气词,如“了”“啦”“呀”“啊”等。

      孙敬修爷爷在讲故事时就多用短句,比如在讲《两只羊过桥》时,会说:“两只羊都走到桥的中间来了。可这小桥特别窄呀,白羊站在这儿,黑羊站在那儿,谁也过不去啦。”孙敬修爷爷使用的语言口语化特点非常明显。二是语气、语调口语化,就是不仅要在语言风格上模仿儿童的说话特色,而且在讲故事时一定要遵循故事情节的变化来使用相应的语气。 

例如:小鸟看见老爷爷,说:“风把我的鸟窝吹走了,我没有家了,冷得直发抖。”

可以加工为:小鸟看见老爷爷,伤心地说:“风把我的鸟窝吹走了,我没有家了,冷得直发抖。”

2.巧用拟声词。

       熟记各种动物的叫声的模拟词,在讲到该种动物的时候随口用出来。比如小鸭子的叫声“嘎嘎”,在讲到小鸭子对白时,先叫几声“嘎嘎”,那样听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鸭子的形象也鲜活起来了。要记住并且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声音对讲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讲故事时需要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如风雨声、雷电声、流水声、汽笛声以及各种动物的叫声等,这就需要讲故事时多多使用拟声词。孙敬修爷爷在讲故事时,会把“因为天下雨,所以带把雨伞”改为“天哗哗地下雨了,怎么办呢?带把伞吧!”用了拟声词“哗哗”,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使听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再比如乌鸦说话是“呱呱”,鸭子的叫声“嘎嘎”,大杨树叶子唱歌是“哗啦啦、哗啦啦”等,这些拟声词的运用都会使故事更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富有趣味,更具吸引力。 

二、故事情节再创作

1.调整情节。

       如果故事太长,则删繁就简,但不能改变故事的主题,要保留故事的主干,做到情节自然,有头有尾,首尾呼应。而故事太短,就需要添枝加叶,使故事更加丰富、充实,更感染人。如讲《乌鸦与狐狸》时,如果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讲述,在情节安排和语料编排都是有区别的。 


2.扩充故事角色的对白 

       有的时候,在文字故事上,它们只写的是主要的一两句对白,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书中的对白,就显得有些呆板,讲故事很枯燥。那我们就要在讲述的时候进行想象,把原先一两句的对白扩充,角色之间你来我往对对几句,这样故事的表现就更真实了,当然原则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例如:

 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了,只有小猴子在这儿淋着雨,因为它没有房子,没有自己的家。它东蹦西跳,找不到一个躲雨的地方。小猴被雨林得难受极了。

加工为:

 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了,只有小猴子在这儿淋着雨,因为它没有房子,没有自己的家。它东蹦西跳,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躲雨的地方。小猴被雨林得直喊“好难受啊!好难受啊!

3.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重复  

       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他们在停故事的时候,听着听着就开小差了,另外他们的思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转的快,往往我们用我们的速度讲述故事,他们却不可能把故事的内容全部听懂,所以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进行重复,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他们不会对这种重复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在重复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这部分的内容。这就是重复的好处。

4.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提问,卖卖关子(即合理的停顿) 

       因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他们在较长时间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开始游离,那样会影响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述比较长的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在适当的时候,要设置一些提问,或者卖一下关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实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重新集中注意力来听老师讲故事;另外还有,在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语言来提示小朋友故事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引领小朋友的情绪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起始过程。

5.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们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

       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想象与真实不能分清界限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思维特点,让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比如让孩子帮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来逃跑、来找到它想要的东西,

      比如给小兔子壮胆、给胆小的小羊打气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乐意参与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十分地投入,

      比如有时候,孩子们听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时候,他们会激动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

       到这个时侯孩子们已经跟着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难过而难过,着急而着急,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完全地与故事的情节和感情融为一体了。有时候,老师讲到角色的一个动作,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老师的口气带着提示性,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说这个动词,好像他们也在和角色一起感受这个动作。

比如大班故事《转不停的小狗》中,小朋友就会一起说:“转呀,转呀、转呀、转呀......”。

三、讲故事的技巧

讲故事时,幼师除了要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在创作之外,一些表现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讲故事时,幼儿教师的语言,语气以及动作都起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作用。

1.角色形象的塑造。

故事中的角色往往给幼儿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好的故事会让幼儿沉浸在故事的情景氛围中,为角色形象的命运变化而牵肠挂肚。随着角色的喜怒哀乐而心情起伏。

因此,讲述故事时要对故事角色进行处理,塑造恰当的角色形象,以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点和个性,从而更好地领会故事的意义,获得更愉悦的审美享受。角色塑造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和揣摩角色性格,如果是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要把动物拟人化。

比如在讲述《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之前,首先要熟悉故事,然后对其中的角色形象进行分析、设计。故事中总共出现小蝌蚪、鸭妈妈、大鱼、乌龟、青蛙这样几种动物。

小蝌蚪,可以看成单纯冲动的孩子;鸭妈妈,可以看成直爽的大妈;大鱼,可以看成温柔的女性;乌龟,可以看成稳重的长者;青蛙,可以看成热情、有活力的年轻妈妈。

经过这样的形象塑造后,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性格,讲述时会更生动形象。

2.声音形象的塑造

       在确定角色性格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声音来表现,也就是声音的造型。声音的造型要求清晰准确、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略带夸张、富有趣味性。故事中的人物在年龄、性别、身分、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讲述故事时要把他们区分开来。

       例如小孩说话声音高而细,吐字靠前,语速较快;老人说话声音低而粗,吐字靠后,语速较缓;刚直豪爽的人,说话声音厚实,吐字饱满有力;善良柔弱的人,说话声音半虚半实,吐字轻缓;等等。

       幼儿故事口语中的声音造型区分度要鲜明,不妨略带夸张。但不必追求逼真,更不必拿腔捏调,贵在神似。

      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声音,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尖细做作的嗓音塑造狐狸,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