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幼师口语概述及基础
    • 1.1 口语概述
    • 1.2 口语基础-常用修辞方法
  • 2 幼师教学口语训练(故事)
    • 2.1 故事演讲概述
    • 2.2 故事稿件的处理
    • 2.3 备稿六步
    • 2.4 故事讲演与演讲
    • 2.5 幼儿故事演讲训练
  • 3 教育口语训练
    • 3.1 气质类型与幼师口语
    • 3.2 认识幼师教育口语
    • 3.3 教育口语技能
  • 4 幼师与幼儿的口语沟通训练
    • 4.1 婴小班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训练
    • 4.2 中班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训练
    • 4.3 大班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训练
  • 5 幼师交际口语
    • 5.1 与幼儿家长的交际口语训练
      • 5.1.1 与家长沟通的入门技巧
      • 5.1.2 接送时间常用的沟通技巧
      • 5.1.3 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案例
    • 5.2 与同事的交际口语训练
  • 6 幼师一日生活中的教师口语
    • 6.1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以及幼师口语
  • 7 幼师与特殊幼儿的沟通训练
    • 7.1 与特殊幼儿的沟通
  • 8 第八单元
    • 8.1 第一课时
  • 9 第九单元
    • 9.1 第一课时
  • 10 第十单元
    • 10.1 第一课时
  • 11 第十一单元
    • 11.1 第一课时
  • 12 第十二单元
    • 12.1 第一课时
  • 13 第十三单元
    • 13.1 第一课时
  • 14 第十四单元
    • 14.1 第一课时
  • 15 第十五单元
    • 15.1 第一课时
  • 16 第十六单元
    • 16.1 第一课时
    • 16.2 模块二 故事讲述
    • 16.3 故事讲述《猴小弟学睡觉》
    • 16.4 故事讲述《耳朵上的小星星》
    • 16.5 故事讲述《三只小猪盖房子》
    • 16.6 故事讲述《我的幸运一天》
    • 16.7 故事讲述《雪孩子》
    • 16.8 故事讲述《小猪变干净了》
    • 16.9 故事讲述《小马过河》
    • 16.10 故事讲述《月亮的味道》
    • 16.11 故事讲述《鸭子骑车记》
    • 16.12 故事讲述《小熊让路》
  • 17 第三单元
    • 17.1 讲故事基本理论
    • 17.2 体态语训练
  • 18 第四单元
    • 18.1 演讲概述
  • 19 第五单元
    • 19.1 儿童剧表演概述
    • 19.2 儿童剧表演指导
  • 20 第二章朗读训练
    • 20.1 第一课时朗读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 20.2 第二课时朗读技巧
    • 20.3 第三课时儿歌、散文朗读
    • 20.4 第四课时 故事、小说朗读
  • 21 第三章讲故事训练
    • 21.1 第一课时讲故事基本理论和体态语训练
    • 21.2 第二课时儿童故事训练
    • 21.3 第三课时人物语言训练
    • 21.4 第四课时讲述语言训练
  • 22 幼儿教师发音训练
    • 22.1 幼儿教师发声训练的必要性
    • 22.2 发声方法训练的必要性
    • 22.3 能够美化声音
    • 22.4 体态语
    • 22.5 副语言
    • 22.6 重音
    • 22.7 停连
    • 22.8 句外音高
    • 22.9 语调
    • 22.10 语气
  • 23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 23.1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
    • 23.2 幼儿教师教学口语
    • 23.3 幼儿教师教育口语
    • 23.4 幼儿教师交际口语
    • 23.5 教学口语概述
    • 23.6 教学口语类型
    • 23.7 故事的选择
    • 23.8 故事的再创作
    • 23.9 故事的“绘声”技巧
    • 23.10 故事的“绘色”技巧
故事演讲概述


讲故事是常用的授课方法之一。

这是因为,不只是小孩子才喜欢听故事,成人对一些富有趣味性、哲理性的小故事一样感兴趣。然而,如何讲好故事,把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那就要看我们的真功夫了。

讲故事,既然是“讲”,那当然主要是靠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呈现了。因此,讲故事过程当中的语言组织是讲好“故事”重要手段之一。

幼师在讲故事时可以通过全感官演绎的方法对听众的感知进行刺激,达到讲好故事的目的。

什么是“全感官演绎”?

根据外感官和内感官的特点,人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三种。

三种类型的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不同的特点:

视觉型的人看世界,听觉型的人听世界,感觉型的人感受世界。

这三种类型的感官认识在每一个人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除了有生理缺陷(如盲人,缺少的是视觉)的人之外,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在感知这个世界的。

如果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同时照顾好三种类型的感官,通过感官的作用让听众通过大脑创造出一幅全息的景象,塑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讲故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如何刺激听众的全感官感知?

一、语言文字的组织

不同感官类型的人,对词语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视觉型的人对“看到”、“看见”、“展示”、“清晰”等跟视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视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视觉感官;

听觉型的人对“听到”、“听来”、“「叮」醒”等跟声音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声音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听觉感官;

感觉型的人对“感到”、“捉住”、“闻到”、“触摸到”等跟触觉、嗅觉、味觉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感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感觉感官。

因此,我们拿到故事之后,应对故事进行相应的加工,把能描述故事进程的谓词或形容词、象声词尽可能用能刺激视觉、听觉、感觉的词语进行表达,经过加工后的故事,我们讲起来更容易演绎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而引导听众展开大脑的联想作用,储存在大脑里的相关图景得以再现,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进了故事的场景中。

二、声音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20世纪50年代,一位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文字(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55%的肢体语言。

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加工,故事里虽然已经有了包含刺激全感官感知的词语(文字),但如果不通过“讲”和“演”来呈现,听者终究是无法接受故事的信息的。因此,幼师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是故事演绎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声音的运用,主要是如何从音量、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的控制来进行演绎,注重的是对听觉的刺激;

肢体语言运用,主要是从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站姿、走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演绎,更多的是对视觉和感觉进行刺激来达到演绎的目的。

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需要幼师加强专业练习才得以娴熟的运用。

综上所述,讲故事的全感官演绎,实际上是需要通过讲故事前的“编”(即语言表达的文字加工)与讲故事过程当中的“演”(即声音与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刺激听众的视觉、听觉、感觉,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另外,1、发音要清晰,这是讲好故事的基本条件。如果讲故事时有个别音发不清楚就会大大降低故事的质量,影响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有的人是因为舌尖音发不清;有的人是说得太快,字咬得不实;还有的人是不张嘴巴,音含在嗓子处送不出来。这就调动不起听众的积极性,感觉故事没有吸引力。所以,讲故事时,一定要发音到位,把每一个字都讲清楚。

2、声音要抑扬顿挫,这是讲故事重要的技能技巧。如《猴吃西瓜》,老猴、小猴、猴王、长尾巴猴,这么多的角色,要根据它们的性格、地位用不同的声调来体现。高兴时,声调轻松明快;郁闷时,声调低沉缓慢。让听众根据声音就能区分出角色和剧情的变化。

3、要附以动作表演,这是提升故事精彩程度的有效手段。孩子的表演能为故事增光添彩,显百度得丰富有趣。如讲到小鸟,就飞一飞;讲到小猫就喵喵叫;讲到难过时就哭两声;讲到生气时就噘噘嘴、跺跺脚。动作表演要自然到位,和内容要有效配合,协调一致。

4、眼神要跟上,它在故事讲述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故事时眼里要有神,要能与观众真诚的交流,能根据故事情节眼神随着变化。切忌眼睛向下看,盯着一个地方不动,那样会给人目光呆滞、没精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