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羽之前,虽饮茶早已有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规范和深刻的茶道精神,即使在饮茶兴盛的地区,对茶的食用也如同蔬菜,不得其法,不知其意,使饮茶难以向外 广泛传播开来。陆羽《茶经》问世之后,人们习茶研茶有了可靠的航标灯,从而很快出现了“茶道大行”的盛况,对此《封氏闻见记》记载:“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 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社会各阶层都依此道逐渐演绎出适合自己身份的饮茶礼仪,如宫廷茶仪、文士茶仪、道家茶仪、释家茶仪等等,饮茶之风不断伸延 到各阶层、各地域、各民族、各领域的各种活动中,茶之芬芳不仅在中华大地迅速播散,而且逐渐飘洋过海,惠泽世界。
第一,深入底层
《茶经》出世以前,饮茶风俗仅限于江南数地。从八世纪中叶起, 随茶商的足迹踏入北方,饮茶风习逐渐向北方传播,并为皇宫、贵族、达官、文人骚客、寺院僧侣所接受,但在下层社会中的传播速度较缓。
唐 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唐人斐 汶亦云:“茶,起於东晋,盛于今朝,……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人嗜之若此者,西晋以前无闻焉。”
公元780年后,饮茶风习也在乡村僻野中弥漫开来。逐渐地,人们已是“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相应地,日常生活中的待客、婚嫁、祭祀、交友等等都有着特定的茶礼。人们借助饮茶,加强了相互了解和沟通,有利于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茶经》从器具和技艺层面对王公贵族的茶礼设置了不可逾越的秩序规范,而对庶民百姓则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此以茶为礼的民风民俗层出不穷。今天,那些王公贵族奢侈繁华的茶礼仅能成为历史的印迹早已随风飘逝,普及性的民间茶礼茶俗仍代代相沿,生生不息。
第二,皇家认可
唐 代首开赏赐茶叶的宫廷之风,皇帝每年举办“清明宴”,用上等的贡茶赏赐有功之臣。宋代宫廷茶礼更为完善,到了明清时期,茶礼、茶宴已成为承载帝王恩典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多达60多次。此外,在康乾两朝还举行过数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如康熙五十二年,皇帝六十大寿,在 畅春园举行盛宴,由65岁以上的退休文武大臣、官员及士庶1000余人参加,通过茶这种既朴素又珍贵的礼物,君臣之间相辅相成、同甘共苦的生死情谊得到了 升华,相处自然和乐融洽。
第三,文人雅事
通 常的印象中,不少古代的文人都是酒痴,自茶道问世,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又添新趣,他们如获至宝,既是茶道的最先受益者,也是推波助澜者。据统计,唐以前, 诗坛中饮酒占绝对的上风,至宋代时,文人饮茶取得了与饮酒平分秋色的地位。多情敏感的才子们也从饮茶生活中捕获了细致入微的审美世界,涉茶的诗赋书画纷至 沓来。
文人饮茶多趣事,苏东坡与司马光斗茶一事成就了“茶墨俱香”之美谈,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司马光好斗茶,一日,邀友斗茶品茗,苏东坡与司马光带的都是上等好茶——白茶,苏东坡用了隔年好雪泡茶,水质好,茶味纯,得了第一,流露出得意之色。司马 光内心不服,遂出题难之曰:“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俗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两物?”苏答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 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
大学士苏东坡以“茶墨俱香”之语,表达了他对茶之品德与情操的赞美。自此以后,“茶”凭借着“香之德”与“坚之操”被列为文人七件宝之中(“琴、棋、书、画、诗、酒、茶”)。。
遍观中唐以后的诗词、曲赋、楹联、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篆刻,处处皆有茶的倩影,这些不可胜数的文学艺术作品记录了精细微妙的茗香韵事,饱含着各时代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把中国茶道精神渲染得更加饱满丰盈,美不胜收。
第四,僧道灵饮
道 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终极追求是得道成仙,“清静无为,清心寡欲”是道教的戒律。茶以其特有的品性自然地成为道家外修的仙草。至唐代,因道教之祖老子姓 李,与唐皇室同姓,唐高祖封道教为国教,下诏全国各州建道观,道教大兴。而陆羽创设煮茶风炉,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之理,更加激发了道士们对茶的 嗜好。随着唐宋茶业的飞跃发展,道教徒种茶饮茶之风愈演愈烈,道观里专门设有“茶头”,茶成为悟道的必备之饮。正如此,品味历代广博的茶文化诗书词画,满 眼尽是品茶得道,羽化成仙的精神向往就不足为奇了。
在 陆羽等人的倡导下,饮茶之风流行于当时的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之间,并形成“茶宴”、“茶礼”。唐德宗兴元年(784),怀海百丈禅师创立首部禅林法典《百 丈清规》,以名目繁多的茶礼来规范寺院茶事活动,将茶融入了禅宗礼法。宋代以后,饮茶成了禅寺的“和尚家风”,不仅是僧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更 成为寺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寺庙饮用茶叶、崇尚茶叶,且生产、研究、宣扬茶叶,故俗语有云:“自古名寺出名茶”、“自古高僧爱斗茶”。
毫 无疑问,正是茶本身和被赋予的茶道的魅力使茶饮从本土逐渐伸展到边疆,乃至影响到国外。自唐代开始,中国茶主要通过三种形式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一是来自 朝鲜半岛、日本的学者和僧侣在中国访学结束后带回了茶与茶文化;二是朝廷、官府把茶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周边国家使节或嘉宾;三是通过茶叶贸易 输往世界各地。
案例:英国下午茶 如 果说中国茶道最早东传朝鲜半岛及日本具有显著的纯文化传播意味,而后传往欧美则主要是商贸行为伴随的文化传播。自17世纪初起,中国茶叶通过对外贸易相继 传到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国家;18世纪,饮茶风俗已传遍整个欧洲。英国是接受中国茶文化洗礼最深情也是最执着的欧洲国家, 其进口茶叶历史悠久,消费量大,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人饮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数百年的演变中,形成了以红茶为主,以下午茶为特色的 英式茶风,影响遍及欧洲大陆和所有英联邦国家。 今天的英国,仍是西方茶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18世纪兴起的“下午茶”,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就被视为精致生活品位的象征,已成为 英国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英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一首英国民谣形容得最贴切:“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英式“下午茶会”是仅次 于晚宴和晚会的非正式社交活动,女士参加茶会必得穿缀了花边的蕾丝裙,将腰束紧,男士则要衣着淡雅入时,茶要滴滴润饮,点心要细细品尝,交谈要低声絮语, 举止要温文尔雅。聚会者在享受美味的点心、欣赏精致的茶具、品饮可口的红茶的“三步曲”中,轻松、快乐地渡过美妙的下午茶时光。“下午茶会”的灵魂人物是 女主人,女主人的风采、学养和气质关系到茶会的成败,进而可能影响到丈夫的事业,因而在英国,不少女士都会到专门的“茶修班“努力学习成功举办茶会的知识 和技艺。
著名作家肖乾在《茶在英国》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下午茶会:“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 变得更为透明。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茶在这里俨然是以一种“礼”的形 式构建了融洽的人际关系。
事 实上,不论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还是英国下午茶,这些仪态万千的茶风茶俗只是中国茶及茶文化对全世界影响的缩影。千百年来,慷慨和善的中国茶以其色、 香、味、形的感官享受,养生保健的功效之美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广传于世界各地,给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带来了福祉、健康和文化享受,这是一种代代 相传、绵延不息的使命,更是中国茶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