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当前最流行的茶文化名词。但大多数人对“茶道”究竞为何物似懂非懂。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对“道”的诠释博大精神,让人难以把握,从而造成当下对“茶道”有太多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历代茶对“茶道”的理解: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皎然《饮茶诮崔石史君》一诗中: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见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未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茶圣陆羽的忘年之交,在此诗首次提出了“茶 道”一词。同时明确了几个概念:第一是饮茶有道;第二是描述了茶道下的物质形态,“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茶汤色泽鲜白,香气高锐,滋味如神 仙所饮的琼蕊浆;第三茶道下的精神享受,从情思爽朗满天地,到无烦无忧快乐似神仙。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 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如果说,陆羽《茶经》确立了茶道的技术规范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关于这一点将专列知识点阐述);则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之名称。
当代,茶文化高度成熟和兴盛,诸多茶人、专家、学者对“茶道”概念的理解都偏重文化层面。
无论是“忙 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周作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的、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吴觉农)”,还是“茶道即饮茶修道(丁以寿)”,“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茶事审美升华到生命体悟的必由之路”(吴远之),亦或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以饮茶、制茶、烹茶、点茶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语言、身体动作、器具、装饰表达一定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综合 文化活动形式(梁子)”,都异口同声表达出一种感悟:
“中 国茶道”不局限于包括种茶、采茶、制茶、藏茶、泡茶在内的一系列技术法则,它更是超越物欲,展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内涵的道德规范,中国茶道是一 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它所具有的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功能一直以来都为有识之士所赞赏和践行着。
追溯起来,“茶 道”的确立,唐代陆羽功不可灭,早在一千多年前,在他所撰写的世界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里,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 念。指引着品饮者们不断探索,当下,人们已经认识到:茶道就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包括了种茶、采茶、泡茶等诸多的技术要求和文化背景。具 体而言,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技术之道指的是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等技术问题,这是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品形成和体验的基本物质保障。没有茶叶生产和消费方式方法的传播,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变异,也就不会形成中国茶道的多元化面貌。
陆羽在《茶经》中首次提出“茶 性俭,为饮最宜精。”从茶园种植到采茶制茶、从烹煮饮用到贮藏茶叶,“精”的标准贯穿茶事全过程,如对茶园环境的要求“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栎壤,下者 生黄土。”《茶经·一之源》;茶叶采摘“天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茶经·三之造》茶叶制作: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经·三 之造》煎煮茶汤时,火: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五之煮》等等。所有的茶事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
直到今天,“精”依然是茶道技术标准,这是茶产品安全、优质,品饮时色、香、味俱美的根本。
“礼之用,和为贵”。仪礼之道的根本是通过律已、尊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仪礼贯穿于茶室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敬茶答谢等,如鞠躬礼、点头礼、注目礼、奉茶礼等,长久修习,则有益于养成举止得体。言谈有礼。恬淡宽容的美好风度。仪礼之道是提高个人修养,以“礼乐”文明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桥梁。
一直到今天,进门一杯茶,仍是大中华民族圈内的共同待客礼仪。
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道、儒、释”的“内省修行”思想,陶冶情操,怡养品德,感悟生命的真谛。
历代来,无数文人雅士以茶修身,唐代刘贞亮,宋代的苏东坡就是以茶修身的典型代表。
现代生活中,茶“至清导和”,引导人们在“净”、“静”、“敬”的茶事活动中,悉心感悟,从而达到“和”的境界。
静。“茶须静品”,何谓静,既指环境,更指内心,去除了内心不必要的争绕才能“明心见性”。一池平静如镜的水,能清晰地照见一草一木,如若清风吹过,则涟渏荡起,一切都模糊了。这不正像人心一样吗?
有多少人忏悔“我若是不冲动,又怎会犯下错误呢?”“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忙”碌的生活节奏,成天提“心”吊胆,常觉“心”累,累极心则易失衡。“茶中静品”正是怡养心灵的理想方式。
净,再次用水洗去内心的纷“争”。 净至清,清至明,在水浑浊不清时,无法看清水底,只有当尘埃下沉,水澄清了后才能清楚地看清一切。因此,茶事活动中,茶人们往往将烫洗茶具的过程,当成是 澡雪心灵的修炼,眼睛所看到的是将茶具纤尘不染,在内心是将烦忧与琐事去除,让心灵因纯净而贴近本我自然。日常用生活中,全身心的投入茶事活动,是一种简 单而快乐的由静入净的方式。
如果以为这种“静、净”的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那是对茶道的误解。“敬”即如若“苟且”,则“鞭”之。对自然、对生命心怀恭敬,做茶、泡茶须一丝不苟,对待工作亦如是,须尽心尽力,珍惜分分秒秒,才不虚度年华。
手捧一杯茶,在翠绿的芽叶舒展中,让人从心底里散发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轻饮一口,清心怡神,获得身心的愉悦。主客相见,一杯茶,表达礼意,构建和谐,在“净”、“静”、“敬”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自我”的和谐。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已经明确了茶道就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在茶道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日本茶道别具一格,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正宗茶道”,事实究竟如何,请听下一知识点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