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

朱海燕

目录

  • 1 茶道概述
    • 1.1 周知识介绍
    • 1.2 茶的本质
    • 1.3 茶道的内涵
    • 1.4 中日茶道的异同
    • 1.5 拓展资料:【茶艺•茶道•茶文化】
    • 1.6 第一章习题
  • 2 茶道之源
    • 2.1 周知识介绍
    • 2.2 茶道萌芽
    • 2.3 茶道出世
    • 2.4 茶道大行
    • 2.5 茶道衍变
    • 2.6 拓展资料:【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 2.7 第二章习题
  • 3 茶叶品质
    • 3.1 周知识介绍
    • 3.2 认识六大茶类
    • 3.3 茶叶选购技巧
    • 3.4 茶叶贮藏保管
    • 3.5 拓展资料:【名茶鉴赏】
    • 3.6 第三章习题
  • 4 茶道实践
    • 4.1 周知识介绍
    • 4.2 茶器选配
    • 4.3 用水讲究
    • 4.4 茶道礼仪
    • 4.5 拓展资料:【紫砂壶选购与养护】
    • 4.6 第四章习题
  • 5 茶道技术
    • 5.1 周知识介绍
    • 5.2 绿茶冲泡技术
    • 5.3 红茶冲泡技术
    • 5.4 乌龙茶冲泡技术
    • 5.5 黑茶烹饮技术
    • 5.6 黄茶与白茶冲泡技术
    • 5.7 拓展资料: 【调饮茶冲泡技术】
    • 5.8 第五章习题
  • 6 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 6.1 周知识介绍
    • 6.2 儒家“中庸和谐”与茶道
    • 6.3 道家“天人合一”与茶道
    • 6.4 释家“茶禅一味”与茶道
    • 6.5 拓展资料:【茶道的核心思想——“和”】
    • 6.6 第六章习题
  • 7 茶道与文学艺术
    • 7.1 周知识介绍
    • 7.2 茶诗《七碗茶歌》
    • 7.3 茶词《品令•咏茶》
    • 7.4 茶画《事茗图》
    • 7.5 《红楼梦》与茶道
    • 7.6 拓展资料:【丰子恺茶画赏析】
    • 7.7 第七章习题
  • 8 茶道与健康生活
    • 8.1 周知识介绍
    • 8.2 茶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 8.3 茶与人体健康
    • 8.4 科学饮茶常识
    • 8.5 拓展资料:【多元化的茶产品开发】
    • 8.6 第八章习题
  • 9 阅读
    • 9.1 阅读
  • 10 问卷调查
    • 10.1 问卷调查
用水讲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水的选择,关于水与茶的关系。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有过精辟的描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 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当我们讲得是茶道。其实品的是茶水,事实上,我们品的茶,其中只有不到1%的是茶的水浸出物,99%以上的都是水。

由 于水是茶的色、香、味、形的载体,饮茶时,茶的各种物质的呈现,愉悦感的产生,无穷的回味,以及对人体的保健功能,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如果水质不好,品 饮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出味的甘醇,赏不到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品茶的种种乐趣,尤其是品茶所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享受。由此可见:水在茶中起 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古人择水之论)老师说:一千多年前。陆羽在制定茶道技术标准时,就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大量的煮茶实践对煮茶用水有了明确的界定评价:“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自陆羽开创了评水的先河之后,评水成为文人的清趣,择水成为品饮者最关心的事之一。继后,张又新撰写了第一本专门论烹茶用水著作——《煎茶水记》。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一个关于陆羽鉴水的有趣故事。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现 代科学证明。陆羽择水标准是符合茶的本质要求的。因为水质的好坏与水中杂质含量的多少极为相关。“茶性俭”,水中所含的任何物质都有可能影响茶汤的品质, 水中杂质越少,用来泡茶自然越好。山泉水经地层滤过,几乎没有有机物的污染,而江水是流动的,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经过了稀释,而井水最易沉积有机污染物,所 以陆羽对烹茶用水的“三等论”符合科学,也是十分实用的。千年来。人们对陆羽提出的用水标准和监定方法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宋徽宗从正面提出了适宜泡茶的水的质量标准是“清、轻、甘、洌”,并最先把“美”与“自然”的理念引入到鉴水之中,升华了品茗鉴水的文化内涵。

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分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等章节对泡茶择水诸事进行详尽的阐述。

最具先进科学性的是乾隆皇帝。他认为:“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并自制小秤,通过称重来评定水质的高低,

因为比重轻的水所含其他物质少,这样的水最能体现茶本有的色香味。所以乾隆皇帝的方法也是有道理的。

古人完全凭着经验的累积,总结出如此精妙的鉴水方法,不得不让人佩服。

纵而言之,古人讲究烹茶择水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为求得茶味之美,获得感官上的审美需求;二来是从养生理念出发,“泉唯甘香,故能养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三,是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将水品与人品相提品论。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先哲们就认定了水是万物之源,是智慧和善美的象征,值得君子仿效。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接近于道的美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认为水具有德、义、勇、法、正、察、善、志诸种美好的品行。故荀子在《宥坐》言:“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谈到天下泉之名有“甘、醴、冷、温、廉、让;也有贪、狂、盗等”“孔子不饮盗泉,是因为有损声名”,故曰:“噫!予品泉矣,子将兼品其人乎?”此段话可谓道出文人讲究烹茶用水的人文审美情趣所在。

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与蜕变,现代评水有了更科学的标准,泡茶用水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基础上再从软硬度、酸碱度、温度“三度”考量:

1、水的硬度也称矿化度,是指水中溶解的钙、镁、铁、锰、铝等矿物质的多少。水的硬度单位有多种,较通用的是德国度,1德国度相当于1升水中含有10毫克CaO.

硬度在0-8度的水称为软水,软水泡茶,汤清味醇。

硬水可分为暂时硬水与永久硬水现两类。水中含碳酸氢钙或镁,这种水

通过煮沸,碳酸氢钙或镁分解沉淀,水软化为软水。而永久硬水则必用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软化后,才宜用泡茶。

水的酸硬度用PH表示,PH低于7称为酸性水,PH等于7称为中性水,PH大于7称为碱性。泡茶宜用接近中性的弱酸性水,当PH大于7时,茶黄素自动氧化而损失,茶红素则由于自动氧化而使茶汤的汤色发暗,并降低茶汤的鲜爽度,同时影响香气的发挥。

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泡茶水温会影响茶叶内含物的溶解度。水温高,茶汁浸出速度快,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

大致说来:茶汁浸出速度,细嫩、松散、切碎的茶,要比粗老、紧实、的茶浸出速度快。水温的高低,粗老、紧实、整叶的茶可比细嫩、松散、切碎的茶水温要高。

细嫩芽叶如果水温过高,容易“泡熟”,汤黄色暗,失去观赏性,而且破坏维生素C,降低营养;同时茶多酚很快浸出,茶汤产生苦涩味。

水温过低,茶的有效成分一时难易浸出,茶叶淡薄,香气无法体现。

一 般情况下,水浸出物及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及浸出速率均随着水温的提高而增加。比较而言,在较低温度下,游离氨基酸比多酚类化合物溶解度更大,因 此较低温度下酚氨比较小,在茶多酚与氨基酸达到一定水平,较低的酚氨比可获得较鲜醇的滋味。因此较低温度浸泡鲜嫩绿茶可获得较鲜醇的滋味。但低温浸泡时水 浸出物总量多下降,也会有滋味单薄之感。温度高时,氨基酸浸出速度快,但长时间高温,它会与糖类发生反应,导致茶汤变褐,色变深,氨基酸总量减少。因此, 泡茶效果还需要结合浸泡时间来综合分析。

煮水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陆羽《茶经》二沸之水,凉至所需温度沏茶最宜。

水土相宜性:“虎跑泉,龙井茶”,“白沙水,岳麓茶”

日常择水的处理方法:

水缸养水、净水器(离子交换净水器)、沸腾法。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茶之基质。好茶须有好水冲泡,从陆羽“山水上”,发展到今天的“三度”择水,都是对茶道“精”的技术标准的不断探索。总之,烹茶之水以越纯净越好,当然一些含有益微量元素的水也可列入宜茶之水。择水既为充分散发茶的色、香、味之美,积极发挥茶的养生保健功用;也为获得更多的人文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