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器以载礼”,同时也明白了陆羽将生产制造茶的工具列为茶具,而将出现在待客场所中的用具列为茶器。这是因为凡茶器都是礼的载 体。几千年来,精美雅致的各种材质的茶器,蕴含文人之灵气,一代代传承于品茶人之手,它已从单纯的物质工具,繁衍而成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成中国茶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茶器不仅是茶叶品质呈现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因此,茶器的选择与应用。必需把握两个要素。一是茶器的优劣。二是礼仪的规范。
茶器种类繁多,按照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储茶器、备水器、烹茶器、饮茶器等。按材质来分有陶土、瓷器、玻璃、竹木、金属、塑料等。
茶道创立时。陆羽规定了茶道“二十四器”。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茶类不断变革,饮茶方法不断改进,茶器也随着不断创新,今天所用的茶器相比于唐宋,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譬如:《茶经》中所描述的贮茶器——“育”,是类似于现代焙烘的可加温以保持茶的干燥的一种茶器。现代多用茶罐、或真空包装代替。
煮水的风炉,是表达礼的重要茶器,现代为方便起见,多用“随手泡或酒精炉”代替。但在日本茶道中直至今天风炉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茶器。
再如,烹茶器和品茗杯。
唐代以饮用饼茶为主,采用烹煮法,用的是锅(镬),茶汤呈淡红色,因此陆羽认为“青则益茶”,以青色的越瓷茶具为上品;
宋代饮茶习惯逐渐由烹煮法改为点注法,点茶时要用到茶筅、汤瓶、盏等,茶汤以色白为美,这样对茶盏色泽的要求也就有了相应变化,讲究“盏色以黑为贵”,认为建安黑釉茶盏才能充分反映出茶汤的色泽。
明 清时期,瀹饮法出现,简化了烹茶的流程,同时,团饼茶改为散茶,茶类不断丰富,茶器的形式和材质有了更多的审美意味,围绕衬托茶的色、香、味、形之美仑美 奂而不断创制,泡茶所用的壶、杯得到长足发展,“瓷器”的温润精致和“紫砂”的古朴自然最受人们的欢迎,成为茶器“双星”。
今天,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类在不断创新、饮茶方式在不断丰富、科技在发展,促使茶器仍在不断发展与创新,这种创新依然是对茶道“精”的技术标准的践行。
“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对泡茶器具的选用。大体而言,可在“宜茶、美观、合习惯、合场所”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饮茶习性和所饮茶类灵活选用。
茶器是为茶汤服务的,由于不同茶类的品质特色各异,甚至是同类茶由于原料工艺的差别也会各有特色,因此泡茶器具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茶性。
紫砂壶有着特殊“双重气孔”,能吸附茶香,蕴蓄茶味,即使冷热骤变,也不致破裂,用来泡茶,“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浓郁芳沁,泡茶隔夜不馊,赢得了“茗壶莫妙于砂”的盛赞。适宜泡乌龙茶等半发酵茶。
陶壶不施釉,古朴典雅,有着较好的吸水率、透气性,包容性强,适宜冲泡发酵茶,如陶壶泡黑茶,能较好地祛除渥堆时产生的不良气味,让茶汤柔滑醇和。
瓷器茶具无吸水性,传热、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是一款应用面最广泛的茶具,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皆可,都能较好地体现茶的香气和韵味,在白瓷的映衬下,能充分展示茶汤的色泽。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以玻璃杯泡茶,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茶汤颜色,均可一览无遗。多用来冲泡有欣赏美感的茶品,如白毫银针、碧螺春等。
保 温杯泡茶,因长时间保温,香气低闷并有熟味,也不适宜。塑料茶具造型别致,色泽悦目,易于折叠携带,但因塑料受热,其化学物质易分解于水中,对人体不利; 泡茶时间稍长,还会使茶水变味,所以只宜在旅行中使用,不宜在家庭中长期使用。纸杯往往带有异味,除临时急用外,不宜用来泡茶。
根据自已的审美来选择茶器,陶质的古朴、瓷质的典雅、玻璃的玲珑,各有韵味;就造型而言,有的简单素雅,有的雕金错缕,有的豪迈大方、有的精致小巧,各有情趣。我们在实用的前提下,根据客人的身分或是个人的审美情趣的来选择茶器。
此外,因为每个人的手有大有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款得心应手的茶具,能让泡茶动作优雅,过程流畅,平添几分品茗情趣。
江南一带人们喜欢绿茶,多用玻璃或瓷质茶具;四川及西北地区好饮花茶与炒青绿茶,使用盖碗为主。广东、福建、台湾地区,爱啜乌龙,多用紫砂或瓷质小盖碗。少数民族同胞,因风俗不同,各有所异。待客时根据客人习惯配备。
1.大型会议:冲泡红、绿茶或袋泡茶宜选用单杯饮用的素瓷胜利杯。黑茶则需要煮或泡好后,滤去茶渣再倒入杯中。专业茶会,可以使用同心杯。
2.小型品茶会:根据人数与冲泡茶类配备泡茶器、品茗杯。在“宜茶”前提下,也可以选择些个性化的茶器,增加品茶趣味性。
3.茶展茶会:由于品饮者流用性大,杯子容量不宜太大,以食品级的亚克力小杯最好,无异味的小纸杯亦可。
4.办公室:飘逸杯、功夫茶具
5.餐前品茶:单人饮,盖碗、个人品茗组(如冲泡盅加一茶碗)、同心杯。
合理使用茶器与茶道的完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器选配时应以“和谐”为最高境界,茶器与茶类相配,与环境、铺垫、插花等要相和谐,并因不同的场所以及消费者的喜好灵活运用,体现人、茶、器、道并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