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
    • 1.2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 2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家制度
    • 2.1 第一节    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 2.1.1 一、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 2.1.2 二、当代中国的国家形式
      • 2.1.3 三、当代中国的国家机构
    • 2.2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渊源和基本原则
      • 2.2.1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渊源
      • 2.2.2 二、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 3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 3.1 第一节   中国政党制度
      • 3.1.1 一、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 3.1.2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3.1.3 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和会议制度
        • 3.1.3.1 (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 3.1.3.2 (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3.1.3.3 (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书记处
        • 3.1.3.4 (四)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 3.1.3.5 (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军委和中央直属机关
      • 3.1.4 四、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3.1.5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3.2 第二节   政党与国家机关
    • 3.3 第三节   党与群众性团体
    • 3.4 第四节   政党与政党
  • 4 第四章  立法机关
    • 4.1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和原则
      • 4.1.1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发展
      • 4.1.2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 4.1.3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则和地位
      • 4.1.4 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代表团的权利与义务
    • 4.2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4.3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5 第五章  行政机关
    • 5.1 第一节   国家行政概述
    • 5.2 第二节    中央行政机关
    • 5.3 第三节   地方行政机关
    • 5.4 第四节  特别地方行政机关
  • 6 第六章  司法机关
    • 6.1 第一节  党的政法委员会
    • 6.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 6.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
    • 6.4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
    • 6.5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本节教学重点和复习要点: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家制度是什么?

2、了解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

3、1949年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叫什么?如何产生?有哪些职责?

4、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的政治制度变迁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5、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情况

6、学习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历程






参考资料:

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1949——1956)

(一)过渡时期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1949——195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的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为此,建国初期,我党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做出了以下重大举措:

内部:第一、土地革命:老解放区     新解放区(50年—53年) 

    第二、镇压反革命:土匪、特务、恶霸、反动组织骨干等新政权的敌对分子。

    第三、“三反”(党内)“五反”(私营企业)运动:1951年下半年开始

“三反”运动:指在国家机关、部队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五反”运动:是指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第四、重建社会道德:1950年,《婚姻法》颁布。反封建,取缔黄赌毒,扭转社会风气

第五、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和改造知识分子思想

对外: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稳定政权同时,我党进行了制度建设和法律建构:

第一、政治制度的建构(重点)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据此建立 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的办法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由于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的工作非常艰巨,通过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这个时期,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临时代替宪法。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和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产生: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政务院)、最高军事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监督法律执行、任免最高国家机关负责人、订立对外条约等权力。

      同时它又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某些职能,如规定国家的施政方针、向全国发布政令,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等。

       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我国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如政党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也相继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设也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造逐步建立起来了,立法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五四宪法,改革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建立。

(二)过渡时期经济政策

       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没收国外企业、官僚资本,发行人民币,稳定货币市场,使各种经济成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开始。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具有较多过渡性和不完备性。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952年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19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原来估计十五年左右时间完成,但在实际执行中,于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主要是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开始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止。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的性质、任务,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能进行了规定。

       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其任务是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关,行使监督、任免及有关重大决策的职权。

        宪法确定了国家机构的组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在五四宪法的正确指导下,到1956年底,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在上层建筑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也基本确立,我国的政治经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过渡时期新制度建立成功的经验:

第一、有认同的建设模式  第二、党内民主   第三、个人的威望作用弥补了制度的不足

过渡时期政治特征:党的领导扩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之中,公有制基础上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占据思想的主导地位,人们愿意为国家奉献。总之,全能主义特征明显,国家的组织和控制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国家对社会全面控制,个人对国家全面依附。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曲折与衰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1)1957年——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展与曲折)

(2)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衰退时期)

(3)粉碎“四人帮”以后主要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到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恢复与发展)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年 ——1966年开始)(有发展也有曲折)

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大大加强,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有所改善,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

 曲折: 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以及以后的扩大化;过左的“大跃进”群众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特点:

第一,党内民主遭到破坏,个人崇拜严重。

第二,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建设变成政治运动,左倾严重

第三,党的一元化领导加强,党政不分,党企不分。

第四,法律虚无,司法功能削弱甚至消失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司法制度、监察制度等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未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遭受全面破坏的非常时期。

       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司法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军事制度等,都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陷于无政府状态。

首先,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中央政治局。全国掀起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恶浪,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遭到全面冲击,全国除野战部队外,各级党政机关相继陷于瘫痪。1967年2月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

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所谓“革命委员会”,代替国家政权机构,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党务、行政、司法各项工作的权力机构。主要职能是进行阶级斗争。

再次,文化大革命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瘫痪。

第四、国家主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第五、十年文化大革命中 ,我国的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四人帮”提出“砸烂公检法”口号并付诸行动,

总之,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阴谋破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切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特征:

第一,极“左”思潮和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二,人治大于法制,党的领导遭到严重破坏,极端个人崇拜。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刚建立的政治制度的一切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第四,政治挂帅,经济建设依附政治。

第五,意识形态上歪曲马列主义,搞继续革命。

第六,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全面专政,暴力革命,打砸抢,帮派主义,社会混乱。

三、  粉碎“四人帮”以后主要是1978年,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进入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个方面的建设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一直在进行新的制度建设,改革道路艰难曲折。

1992年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意识形态的争论结束,党内统一认识,观念转变,中国特色理论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战略步伐稳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进入和稳步发展期和深化改革期。

1992年,十四大,到2017年十九大,

 改革理论不断丰富,改革方式不断科学完善,政治民主,法制步伐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加深,交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国能力不断提升。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观念多元化。

总结:自1978年改革以来,政治制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首先,党的领导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央委员会书记处,82年十二大设党的总书记;十二大还决定设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在改革中,党不断探索与政府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司法的关系,与人大的关系,与政协的关系,与地方的关系,党管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加强和完善领导制度,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党的领导的加强和完善让我当能够把政府官员统一起来,聚集各种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强化国家管理和建设,保障民生。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加强。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就是现行宪法。后进行五次修改,但基本体系和内容没有变 。

再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

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度也进一步完备,法制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到党的十九大,我国政治制度的各方面逐步发展和完善,民主和法制不断完善,治理国家由革命家向技术型专家型政治家转变,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制度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政治制度的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第一、腐败问题

第二、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凸显。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体制内外,行业差距等

第三、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形式的并存,市场经济的建立,政治体制,社会体制都发生变化,传统的权力与市场的利益结合,各种利益体的存在,各种观念的冲突,互联网的开放与影响,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思想上的自主和自由等,导致各种矛盾。

十八大以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0年,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