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上一节
下一节
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农民工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中文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所指代的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最初的含义指的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或另一个组织所产生的长期的类型化的认知。这样的类型化认知一旦形成,在短期内将很难有有所改变。
网络时代“刻板印象”形成的类型
①弱者变弱,强者变强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那些局部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将会加速加倍地在互联网上传播,并影响到更为广泛的人群和地域,同理,在传统的刻板印象当中,那些强势的群体通过新媒体的放大之后变得更加强势。
②强者变弱,弱者变强(在特定的事件和环境下)
在群体性事件中,在涉及弱势群体的事件中,官二代、富二代、政府、城管等传统意义上的强势方成了人人追打的对象,而农民工、小贩、拆迁户等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方借助网络获得了强大的舆论支持,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奇异的景观。
建构“刻板印象”主体变化及其后果
①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
②缺乏理性社会认知,加剧阶层对立、仇视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
①在媒介内容层面,警惕“群体协同过滤”现象
群体过滤→微博关注、朋友圈→内容高度同质化,选择性接触、接触、记忆,基于共同兴趣和知识范围→强化固有观点,视野狭隘→理性对话变得困难→群体极化
②在媒介形式层面,使用不同偏向的媒体(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偏向)
印刷物:时间偏向→窄而深→线性逻辑→逻辑思维
电子媒体:空间偏向→宽而浅→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③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被污名群体的生活
④被污名化者主动进行公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