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课程导论
  • 2 理解新媒体
    • 2.1 什么是新媒体?
    • 2.2 新媒体的发展历史
    • 2.3 新媒体的特征
    • 2.4 新媒体的内容
    • 2.5 新媒体的形式
    • 2.6 新媒体的影响
  • 3 新媒体舆论
    • 3.1 新媒体舆论的特点
    • 3.2 新媒体舆论的产生与发展
    • 3.3 新媒体舆论中的问题
    • 3.4 公众能做什么
  • 4 新媒体假新闻
    • 4.1 真假难辨的新媒体假新闻
    • 4.2 假新闻的成因
    • 4.3 甄别、防范与应对
  • 5 新媒体失范现象
    • 5.1 新媒体中的煽情主义
    • 5.2 新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 5.3 新媒体中的侵权现象
  • 6 新媒体采编
    • 6.1 未来新闻生产
      • 6.1.1 未来新闻生产者
      • 6.1.2 未来新闻受众
    • 6.2 新媒体写作的编辑意识
      • 6.2.1 实例:《纽约时报》“雪崩”专题
      • 6.2.2 新媒体专题的救赎
      • 6.2.3 灾难报道的“三快三慢”
    • 6.3 新媒体采写实践
    • 6.4 大数据新闻
    • 6.5 公民新闻
    • 6.6 新媒体文案撰写
  • 7 新媒体营销
    • 7.1 新媒体营销VS广告
    • 7.2 新媒体营销的渠道
    • 7.3 新媒体广告投放
  • 8 新媒体危机与应对
    • 8.1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 8.2 新媒体危机公关
真假难辨的新媒体假新闻


假新闻

Ø 假新闻是在性质上相对(真实)新闻存在的一个概念,描述的输在形式上、姿态上完全具备新闻的特征,但实质上没有新闻本质特征(真实性)的“新闻。——杨保军《新闻真实论》

Ø 假新闻是指媒体或记者记者凭空捏造的新闻,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陈力丹

虚假新闻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产生

    在西方,17世纪上半叶“三十年”战争,德国一则报道吕岑战役的消息;19世纪,美国“黄色新闻”风潮;1944年,《芝加哥论坛报》在报道杜鲁门与杜威总统竞选时,为了抢发消息,没等计票结束,就报道了杜威成功当选的消息,但事实却是杜鲁门获胜。

    在我国,宋代出现传播不实信息的小报;清雍正年间,提塘报房报道雍正游园活动失实;1958年“大跃进”时期,新闻媒体夸大事实的报道。

虚假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的泛滥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一代社交媒体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加快了社会节奏,也加速了信息更新换代的频率。快节奏的新闻生产,片面追求独家新闻,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开始变得浮躁,导致新闻工作频频出现失误。

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互联网假新闻的主要特征

①传播主体的失实

   被策划或制造出来的新闻事件——网络推手们顺应网民心理而为之,往往真假难辨

②传播过程的失实

   新闻事件失实和失真的细节在网络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被扭曲放大,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使之进一步被强化

网络假新闻的传播模式

①虚假信息通过互联网三种传播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快速地进行共享式传播,并且互相浸透。

②互联网假新闻之所以最终成为“新闻”,是因为新闻媒体的介入并进行报道,媒体报道后又通过网络再次进行传播,所谓“以讹传讹”。

③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实新闻更容易被放大,更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