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舆论的历史
舆论在产生初期,早期的政治哲学家是持怀疑的态度。约翰洛克认为公众的意见不应该是影响政策的合适的力量。到了20世纪早期,关于舆论,杜威和李普曼产生了的争论。持乐观论的杜威认为,我们应该相信公众的理性和潜力,公众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众,他们能够对民主过程产生健康的影响。而李普曼则持悲观论,他怀疑公众的理性,以及认为公众没有具备认识复杂事物的能力,甚至是公众,本身就是一种幻影,他认为公众不适合参与现代民主治理。
【课外延伸阅读】
后来哈贝马斯提出了关于公共领域的理论,他着重探讨了公共舆论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他认为免于结构性干扰,能够自由表达,以及可以平等和开放的使用媒体,公众能够进行批判理性的沟通行动,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形成的舆论才能够对于民主起到一定的作用。
哈贝马斯提出了商议民主理论,他认为舆论是民主的核心,当然舆论也是具有一定的基本要求的,他对于舆论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以下五点。第一,公众要能够自由表达,免于外在干扰,第二公众在发表舆论的时候,必须处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之下,第三,必须能够拥有开放和平等的讨论和协商,第四,这些讨论和协商必须基于理性。第五,观点的交锋之后,必须要形成意见的共识。
随着西方政府越来越标榜自己是一个民主的政府,舆论作为民主的核心,越来越凸显其在推进民主过程中的重要性。
新媒体舆论的形成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观点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过程。新媒体舆论的形成,也有类似的规律。
新媒体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性事件引发关注,通常情况下,导火索事件要能引发公众广泛的关注,一般是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灾难事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反映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事件、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的事件。
新媒体舆论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无论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最初是源于新媒体平台的少数几个“点”还是多个“点”,它们都不会在原地停滞不前。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开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讨论扩散的过程,也是事实与意见共同传播的过程。在新媒体平台,事实的传播可能出现信息的保真、衰减或变形等不同结果。意见的传播与意见的交锋是交织在一起的,交锋的结果是优势意见继续广泛传播,而处于劣势的意见逐渐从主流传播渠道中退出。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新媒体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影响因素:沉默的螺旋+传播手段的运用。
新媒体舆论与外界的互动
1.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新媒体舆论的形成,并不是在新媒体空间里封闭完成的,它是不断的与其他传播媒介进行着互动,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很多事件是先从新媒体平台上曝光,引发大家的广泛讨论,形成新媒体舆论,那些成为新媒体舆论的焦点,往往会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各大传统媒体使用大篇幅、高频率的报道,则会促成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到相关事件,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之中,新媒体舆论的影响力,从而也不断的扩散。
2.与现实空间的互动
每一个新媒体用户也是社会中的成员和一分子,不仅会在新媒体平台上与他人交流,也可能会在现实空间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线上线下意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新媒体舆论的发展
新媒体舆论产生之后,与现实空间、与传统媒体互动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
1.新媒体舆论的继续高涨。线上线下舆论相互影响;舆论所涉及的问题一时没有得到解决,导致进一步发酵;出现了新的相关事件,掀起舆论的新高潮。
2.新媒体舆论的萎缩。诱因事件很快过去,人们的注意力发生转移;相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舆论的使命已经结束;新的事件发生,冲淡了人们的注意力。
3.新媒体舆论的波动。舆论不总是持续上升或下降,有时会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轨迹,发展到一定的高潮之后会经历一定的萎缩或成绩,进而又形成出现新的舆论高潮,波动过程可能反复数次。
4.新媒体舆论的冲突。有时候交锋的观点,没有绝对的优势的舆论,会形成几种不同的意见,在声势上旗鼓相当,但彼此间又存在矛盾对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集中意见的相互斗争的过程,这种包含内部斗争的舆论其实也可以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课外延伸阅读】
1.《We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