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石瑛 李艳梅 姜琳琳 黄亮 韦洪发

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时代 新征程
    • 1.2 民族复兴 青年担当
    • 1.3 为什么要学习“基础”课?
  • 2 第二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 2.1 为人之思:人的本质
    • 2.2 何谓人生观
    • 2.3 人应该怎样生活?(上)
    • 2.4 人应该怎样生活?(下)
    • 2.5 让人生充满意义(上)
    • 2.6 让人生充满意义(下)
    • 2.7 反对错误人生观(上)
    • 2.8 反对错误人生观(下)
    • 2.9 人应该追求什么?(上)
    • 2.10 人应该追求什么?(下)
  • 3 第三章 坚定理想信念
    • 3.1 理想 信念 人生
    • 3.2 马克思是对的
    • 3.3 理想的“远”与“近”
    • 3.4 当理想照进现实
    • 3.5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3.6 理想的“大”与“小”
    • 3.7 将最美的青春留给梦想
  • 4 第四章 弘扬中国精神
    • 4.1 精神图腾
    • 4.2 国魂与国梦
    • 4.3 爱国赤子心
    • 4.4 爱国“新”论
    • 4.5 国家兴亡 我的责任
    • 4.6 既有创新禀赋 何不乘势而为
    • 4.7 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 5 第五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 5.2 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 5.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 5.6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5.7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 第六章 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
    • 6.1 道德从哪里来
    • 6.2 道德有什么用
    • 6.3 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 6.4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6.5 明大德
    • 6.6 守公德
    • 6.7 严私德
    • 6.8 为中国梦而奋斗
    • 6.9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 7 第七章 尊法学法用法
    • 7.1 法律的历史
    • 7.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 7.3 我国宪法的由来
    • 7.4 如何理解“宪法至上”
    • 7.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7.6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 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一)
    • 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二)
    • 7.9 走好法治斑马线
    • 7.10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
    • 7.11 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
    • 7.12 权利无界?
  • 8 阅读
    • 8.1 阅读
为人之思:人的本质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