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 1.1 贸易额飞速增加
    • 1.2 中国的贸易盈余
    • 1.3 巨额的外汇储备
    • 1.4 两个争论
    • 1.5 克鲁格曼说
    • 1.6 外汇储备的功能
    • 1.7 主要进出口地区结构与份额
    • 1.8 摩擦在升级
    • 1.9 贸易依存度高还是低?
  • 2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 2.1 曾经的中介地位
    • 2.2 提升到辅助地位
    • 2.3 最终的战略地位
    • 2.4 八大作用
  • 3 出口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 3.1 出口的贡献
    • 3.2 工业化需要出口
    • 3.3 拉动内需不能一蹴而就
    • 3.4 不应放弃出口
  • 4 管理体制
    • 4.1 中国外贸管理体制
    • 4.2 改革的措施
    • 4.3 入世的承诺
    • 4.4 相应的体制改革
  • 5 重要措施
    • 5.1 进出口经营和管理
    • 5.2 关税制度
    • 5.3 进出口配额
    • 5.4 许可和检疫
  • 6 世界贸易组织
    • 6.1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6.2 八轮谈判
    • 6.3 几次部长级会议
    • 6.4 WTO的基本原则
    • 6.5 相关的法律文件
    • 6.6 WTO的组织结构
    • 6.7 WTO与GATT的区别
    • 6.8 WTO的反倾销规则
  • 7 区域经济一体化
    • 7.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7.2 自由贸易区
    • 7.3 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
    • 7.4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7.5 欧盟的经验
    • 7.6 欧盟的离心倾向
    • 7.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情况
    • 7.8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 8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
    • 8.1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
    • 8.2 东部为中国外贸主力
    • 8.3 货物贸易主要顺差来源地
    • 8.4 货物贸易主要逆差来源地
    • 8.5 出口产品结构
    • 8.6 高端产品的出口结构
    • 8.7 进口产品结构
    • 8.8 主要的出口市场
    • 8.9 主要的进口来源地
  • 9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
    • 9.1 中国的贸易摩擦
    • 9.2 增加进口
    • 9.3 发达国家增加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 9.4 非关税壁垒
    • 9.5 中国稀土的败诉案例
  • 10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
    • 10.1 服务贸易与服务业
    • 10.2 中国的服务贸易
    • 10.3 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项目
    • 10.4 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项目
  • 11 中国金融贸易进出口
    • 11.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概况
    • 11.2 保险服务贸易
    • 11.3 银行等金融服务贸易
  • 12 中国利用外资
    • 12.1 中国利用外资
    • 12.2 中国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 12.3 主要吸引外资来源地
    • 12.4 主要的行业流向
    • 12.5 中国的三种利用外资形式
    • 12.6 正面的效应
    • 12.7 负面的效应
  • 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促进
    • 1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 13.2 投资的动因
    • 13.3 面临的风险
    • 13.4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 13.5 特殊经济区域
  • 14 课程总结
    • 14.1 课程结语
  • 15 阅读
    • 15.1 阅读
拉动内需不能一蹴而就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

建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和目标,要善于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正确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问题,这样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在扩大内需、推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上取得明显效果。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提升的关系。在工业化技术档次的选择上,就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梯次结构,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重视发展传统产业,形成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庞大产业群。在产业组织形式的改造上,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构建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

2.政府财力与公共服务的关系。考虑到政府财力不足和公共需求巨大这一突出矛盾,中国在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减少政府投入的成本,避免一些发达国家因为投入过大背上沉重财政负担的教训。

3.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要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公民权的真正平等,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城市工业的带动,通过改善城镇发展环境,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培植专业化优势明显的企业群落和产业群;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向和范围要有有选择,重点改善发展环境、条件。

4.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关系。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之后,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证居民收入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必须结合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实现投资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过渡,加快建立新的高效投资体制,逐步提高社会投资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带动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从而为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