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取舍和调整,指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进行。宏观层次的取舍和调整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取舍和调整。微观层次的取舍和调整则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调整。
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通常情况下,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和学习者真正所需要的内容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具体而言,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的期待等方面都有差异;
(2) 教材与特定语言教学环境可能存在不完全吻合之处。由于具体教学环境的差异,特定环境的英语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如课时安排)以及评价内容与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可能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
(3) 教材与教师的需求可能存在不吻合之处。教师使用教材的方式与方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师已有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师对教材的期待等;
(4) 教材本身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比如:教材的难易度和梯度不适当,教材的整体性与延续性有所欠缺,某些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材的某些语言素材缺乏真实性等。
总之,没有完美的教材,教材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材不是“圣经”,教材不应该成为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 (刘道义,2004) 。对于如何看待教材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材,教师要把握以下三个“正确认识”:
(1)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合理使用教材。需要牢固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要充分认识教材对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正确认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教材不等于课程标准, 教材不可能拘泥于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能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体现教材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3) 正确认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考试的内容;平时的评价可以以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为基础,但也不能死抠书本知识;不能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而对教材进行随意的取舍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