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英语课标
2011年版课标的修订工作启动于2007年,历时四年。在实验版课标自2005年得到全面实施后,不论是教育部还是课标修订组,都非常关注课标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课标组也做了一些调研工作,重点关注实验版课标在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等。
相比于实验版课标,2011年版课标在大方向上没有变化,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和综合语言运用的课程目标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高度认可。这次修订实际上是对实验版课标在内容要求、具体表述和文字上的一次优化和完善。
第一点主要变化是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首次阐述了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这在实验版课标里是没有的。
开设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在2011年版课标的前言第一段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开设英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在2011年版课标的前言第二段中有如下描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2011年版课标通过这两段文字就把国家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重大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楚了。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不仅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同样意义重大。
第二点主要变化是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特别是直接使用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表述方式,并给出了具体的定义。
例如,在课程性质部分,2011年版课标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明确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是2011年版课标的重要变化。
课程理念方面,2011年版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明确了这版课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分级方式,强调了英语学习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关系。
二是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实验版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一方面受到了部分业内专家和学者的质疑,另一方面,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实施环境差异很大,存在着地域差异、学段差异、师资差异、资源差异等,任务型教学无法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特别是教师授课时、教材、评价、个人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存在不少困惑,也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为此,2011年版课标修改了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提法,力求体现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也希望能给教师的实践和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由此,2011年版课标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可以看到,在教学理念中,2011年版课标没有再提倡具体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体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2011年版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设计和课程的分级设计方式均未进行修改,继续沿用实验版课标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和一至五级的分级标准,但是对分级目标的具体描述进行了一些微调。
在实施建议部分,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教师要采用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举例中虽然仍然提到了任务型教学,但已不再将其视为唯一的教学途径。除此以外,2011年版课标还强调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时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等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如: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活动不仅限于课堂等。
从评价的方式看,持续的改革进一步凸显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然在理念上认同这种评价方式,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的困难和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尚未能找到具体可操作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也缺少现成的形成性评价的参考案例。特别是国内的学校班额普遍较大,很多在国外可行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在国内很难操作。
此外,由于终结性评价仍然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不仅被用于评价学生,也往往成为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也必然导致教师难以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缺乏对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指导,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做,有的教师尝试了档案袋评价等方式,但是明显感觉到增加了不少的日常工作量。总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性评价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实践。
在实验版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一线生成了大量的案例,涵盖测试和教学等各个方面。所以2011年版课标补充了一些新的案例。例如,2011年版课标的教学案例有6个,大部分是从实际教学中搜集而来的,个别沿用了实验版课标的案例。而评价案例一共有41个,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所以这一版课标的可操作性更强了,在操作层面给教师提供了指导,这也回应了广大一线教师在调研中所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