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

冯秀军 陈文娟 邢国忠 谢玉进 张小平 文雅 王静 刘亚琼

目录

  • 1 绪论
    • 1.1 适应人生新阶段
    • 1.2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大学精神
    • 1.3 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大学精神
    • 1.4 大学生活有怎样的特点和要求
    • 1.5 大学的学习有怎样的特点和要求
    • 1.6 如何在大学里确立未来的发展目标
    • 1.7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 1.9 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10 如何穿越思想雾霾,超越价值漩涡
  • 2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2.1 理想的含义与特点
    • 2.2 理想的类型
    • 2.3 信念的含义与特点
    • 2.4 信念系统的层次性
    • 2.5 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 2.6 信仰是什么
    • 2.7 为什么需要信仰
    • 2.8 信仰有哪些层次
    • 2.9 选择信仰的四个参考标准
    • 2.10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 2.1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特点
    • 2.1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13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2.14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 2.15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3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 3.1 什么是精神
    • 3.2 什么是中国精神
    • 3.3 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
    • 3.4 如何看待今日中国之中国精神
    • 3.5 中华民族精神基调和底色是什么
    • 3.6 爱国主义何以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 3.7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 3.8 当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 3.9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时代精神
    • 3.10 当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 4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4.1 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什么
    • 4.2 人生是什么
    • 4.3 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但为何还要活着
    • 4.4 人为什么活着
    • 4.5 几种值得反思的人生
    • 4.6 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 4.7 如何完成一个我
    • 4.8 如何从成己到成物、成人
    • 4.9 如何学会与人生环境相处
    • 4.10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 4.11 如何获得人生的自由
  • 5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 5.1 为什么要做有德之人
    • 5.2 “道德”之本
    • 5.3 “道德”之源
    • 5.4 “道德”之用
    • 5.5 道德困境
    • 5.6 道德之根
    • 5.7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 5.8 传统美德的创造与创新
    • 5.9 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道德
    • 5.10 革命道德:做高尚的人和大写的人
    • 5.11 未竟的革命事业和革命道德
    • 5.12 道德之行
    •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
    • 5.14 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
  • 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6.1 公共生活及其特征
    • 6.2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 6.3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 6.4 如何形成好的公共生活
    • 6.5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 6.6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 6.7 职业道德
    • 6.8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 6.9 爱的本体论
    • 6.10 爱的阶段说
    • 6.11 爱情中的道德规范
    • 6.12 婚姻中的道德规范
    • 6.13 弘扬家庭美德
    • 6.14 个人品德结构
    • 6.15 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 6.16 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 7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 7.1 什么是“法律”
    • 7.2 法律的特征
    • 7.3 法律的分类
    • 7.4 法的演进与发展
    • 7.5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 7.6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 7.7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上)
    • 7.8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下)
    • 7.9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 7.10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 7.11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 7.12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 7.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 7.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 7.15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 8 树立法制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 8.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8.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 8.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8.4 加强宪法实施  落实依宪治国
    • 8.5 法治思维的含义
    • 8.6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 8.7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 8.8 法律权威缘何重要?
    • 8.9 我们应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 9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 9.1 权利是谁赋予的?
    • 9.2 人权是普世的吗?
    • 9.3 义务是什么
    • 9.4 权力越大一定越幸福吗?
    • 9.5 选举权是天生的吗?
    • 9.6 自由需要如何保障和规范?
    • 9.7 如何看待财产权与公权力的冲突?
    • 9.8 大学生可以信教吗?
    • 9.9 维权一定天经地义吗?
    • 9.10 权利被侵害怎么办?
    • 9.11 为什么要维护他人权利?
    • 9.12 中国公民要履行那些义务?
  • 10 阅读
    • 10.1 阅读
中华民族精神基调和底色是什么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 3 课堂扩展




一个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与所采用的生产方式是孕育该民族精神的外部条件,它们奠定了该民族精神的发展基调,是该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渊源之一。

正如斯大林所说:“形成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产生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源泉……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因为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是一个四周具有天然阻隔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第二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内陆地区的面积要远远大于沿海地区。第三灾害频繁。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中华民族主体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域地处温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对中国人的精神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是先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蕴涵着一个民族主体方面的内在规定性,表征该民族的思维特点、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对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神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中国的神话传说几乎不含宗教式的宿命意识,它充满的是理性、务实、乐观的精神。

其二,与希腊神话注重个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同,中国神话的内容侧重于伦理精神以及教化的推广。

从中国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重德、务实、理性、乐观、勤劳、勇敢、坚韧、以大局为重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萌芽。

在毛泽东心目中,要搬移的山,始终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在《愚公移山》中明确讲要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以后又加上官僚资本主义这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讲愚公移山,也是着眼于其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其前景之光明,挑战之艰巨,均前所未有。为之奋斗,依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依然要珍惜奋斗历史,咬定奋斗目标,正视奋斗困难,坚信奋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提倡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讲话中谈到的踏石留印、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等等,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吁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是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超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提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雅思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在中国指的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上虽然动荡不堪,但在学术上却是黄金时代。各种思想喷涌而出,建构起中国文化的骨架,无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营养之源。——参见宋志明、吴潜涛主编《中华民族精神论纲》

中华民族精神营养之源

儒家思想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居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锻铸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原材料。

先秦道家崇尚天道,向往自然朴素的生活,倡导鄙弃功利乃至反抗强权的精神。

法家倡言法治,提倡纲纪,培育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