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 直播
剩余时间 -0:00
 
1x
中国文化:复兴古典 同济天下

主讲教师:柯小刚 等

教师团队:共4

  • 柯小刚
  • 谷继明
  • 郭晓东
  • 曾亦
《诗经》难道只是古代民谣?《周易》就是本占卜之书?你理解的礼尚往来对么?你懂得夷夏之别吗?传统文化的遗失,现代社会的冲击,使我们对经典知之甚少,我们的观念大多感性浅薄。在这里,柯小刚等国内知名学者复兴古典文化,谈《诗》的气味,讲《易》的玄妙,说《礼》的价值,言《春秋》的大道。在这里,我们聆听教诲,品味经典,追忆那份久违的文化记忆。
教师团队

柯小刚

职称:教授

单位:同济大学

谷继明

职称:副教授

单位:同济大学

郭晓东

职称:教授

单位:复旦大学

曾亦

职称:教授

单位:同济大学

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东周末年,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登上政治舞台。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阶级,已无法控制整个社会局势,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武装割据,争夺土地的战争频频爆发。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冲击、碰撞,重新组合,产生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实力雄厚的诸侯国。他们虎视眈眈,都想逐鹿中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年代。当时以孔子为首的儒学思想,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适应统治者。但是,那些诸侯列强,周朝的大贵族、大官僚,只是把礼仪作为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遮羞布,疯狂地掠夺、兼并土地,剥削人民,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儒家思想,在社会现实面前,到处碰壁。这些,促使老子对社会、人生及宇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它无处不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老子所说的“道”,似乎应该指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无声、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老子认为,它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大概就是“无中生有”一词的本意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由于“道”的运行,产生了宇宙和万物。

社会的发展也有“道”,顺道而行,社会就昌盛发达;逆道而行,社会就会倒退,甚至发生战乱。因此,他主张统治者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道”,进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主: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又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犹兮其贵言(贵言,不轻易其言也。所谓“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也运行于人本身,顺道而行,人就会身体康健,否则,就会发生疾病。人们要乐知天命,与世无争,修养其身,这样就会没有烦恼,社会也就会相安无事,保持太平。

老子对于哲学的贡献,还在于他最早提出了“名”与“实”的概念:“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意思是说,物质世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然后,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它,认识它的本质。每种事物,都有整体和个体的区分。有时,虽然它的某个个体不存在了,但是这类事物还存在。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些事物的呢?就是根据存在于这些事物中的共性的东西。可见,老子已认识到了事物的整体与个体,事物的表征与本质的关系,也就是“名”与“实”的关系。

 老子之前,中国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人们关于宇宙、自然的看法只是很零散地见于《诗经》等文学著作中。人们对于事物范围的划分,也还十分的模糊,以至于老子在提出“道”的概念时,也无法准确地把它表述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识是说,有一种东西,在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并不因为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它自身,在天地间循环往复地运行,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应该叫它什么,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道”,勉强给他起名字叫做“大”。

 和孔子的学说不同,孔子要求人们严格地要求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教的要求,要眼观乎心。老子要求人们不要限于俗世那么多的约束,追求真性情、真自我,追求自然,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清净无为,自然就会抛开所有的烦恼,心胸怡然了。儒家的学说,是从外部的行为上来约束自己,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主张修身养性,实现心灵的净化。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