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 直播
剩余时间 -0:00
 
1x
20世纪世界史

主讲教师:冯玮

教师团队:共1

  • 冯玮
本课程从20世纪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再现了朝鲜半岛、巴以冲突、巴尔干火药桶、印巴冲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崛起等历史转折点的来龙去脉,旨在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理解现在和未来。
教师团队

冯玮

职称:教授

单位:复旦大学

部门:历史学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以及所有的大国,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整整有超过1亿多名军事人员被动员并参与这次军事冲突。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之上,同时也将民用与军用的资源合并以方便统筹规划。而包括有南京大屠杀和犹太人大屠杀以及在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至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自有纪录以来涉及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案例的军事冲突,全部总计便将近有5,000万至7,000万人因而死亡,这也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

尽管早在1937年时,日本便与中国爆发了中国抗日战争[7]。不过大多数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为首的大英帝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后开始着手尝试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帝国,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并借由条约的签署使得德国几乎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地区,而名义上保持中立的苏联在和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也陆续占领或者吞并了其在欧洲边界的邻近6个国家,在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时所占领的波兰领土。英国以及英联邦的成员国则坚持持续与轴心国继续作战,并分别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发生多起军事冲突,而这也使得英国成了欧洲地区少数仍能继续反抗德军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欧洲的轴心国集团决定联合入侵苏联领土,这次攻势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爆发,但也在之后让原本几乎统辖整个欧洲地区的轴心国被迫投入大量军力来维持作战优势。到了1941年12月,已经加入轴心国的大日本帝国为了能够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领导地位,陆续袭击位在太平洋的美国统辖地区和座落于与中南半岛的欧洲殖民地,很快地于西太平洋和东亚战区获得了主导权。

到了1942年时日本开始在一系列的海战中战败,位于欧洲的轴心国也陆续于北非战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节节败退,这些都迫使轴心国停下进攻的脚步。1943年时,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在西西里岛战役中面对同盟国部队严重失利,另一方面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战败后失去对于东欧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国也在太平洋战区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自此轴心国集团逐渐失去主导权并开始尝试将布署于各地的前线部队进行战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时,盟军决定登陆法国以开辟第二战场,而苏联除了成功收复过去被占领的领土外,也开始转往侵略德国与其同盟国家的土地。在苏联和波兰部队共同攻入柏林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而另一方面美国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击败了日本海军部队并陆续占领了数个重要的西太平洋岛屿,这使得日本列岛面临随时会被同盟国部队入侵的危机之中。最后在美军分别于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原子弹并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跟进宣布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条件,而随着亚洲战事的停息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1945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胜利宣告结束,然而二次大战也改变了往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特别是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够促进各国合作并防止未来的军事冲突;同时战胜的同盟国也纷纷在联合国各个机构中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5个国家为首成立联合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8]。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美国和苏联二者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并在战争结束后展开了长达46年的冷战局势。与此同时过去各个欧洲大国的影响力则逐渐下降,促使各个亚洲与非洲殖民地出现非殖民化的运动,陆陆续续有许多地方宣告独立。而为了面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各个国家也开始为自身的产业推出振兴经济措施;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欧洲也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目标。

冷战

冷战指的是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沙为东方集团两者之间的长期政治和军事冲突。在二战结束后,原先结盟对抗纳粹德国的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但两国持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美国及北约代表了自由民主制的资本主义政体,而苏联和其他铁幕国家则代表了一党专政的共产主义政体,两方也因此展开了数十年的对立。冷战的名称来自于双方从未正式交战的特点,因为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所持有的大量核子武器,为两国带来相互保证毁灭能力。

在数十年的冷战中,双方的关系和冷战的激烈性也不断变化。重大的几次冲突事件包括了柏林封锁(1948-1949)、朝鲜战争(1950-1953)、苏伊士冲突(1956)、古巴导弹危机(1962)、越战(1959-1975)、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苏联击落大韩航空007号班机(1983)、以及北约优秀射手演习(1983)等等。他们透过军事的结盟、战略部队的布署、对第三国的支援、间谍和宣传、科技竞争(如太空竞赛)以及核子武器和传统武器的军备竞赛来进行非直接的对抗。美苏两方在许多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带。为了减缓核子战争的风险,两方曾在1970年代,试图以缓和政策减缓军事对立。

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就在隆纳·里根政府的执政下,对苏联发起了一系列外交、军事和经济上的攻势和施压,再加上共产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停滞,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实施了经济改革(1987)和开放政策(1985)。然而,东欧国家从苏联独立的倾向却只增不减,尤其以波兰的团结工联最为突出。种种压力累积之下,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停止了对东德的支援,导致了苏联其下的卫星国,在数周内一一脱离,令苏联最后在1991年年底彻底解体。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使当时无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都发生重大改变,留下的影响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战中的核子战争和间谍战等成分也成为了大众文化常见的题材。

参考教材


参考书籍











(讲座)世界的变化与中国外交

世界的变化与中国外交(一)77.64 MB世界的变化与中国外交(二)88.06 MB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