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李山

教师团队:共1

  • 李山
本课程系统而又简约地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化历史及其风采,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
教师团队

李山

职称:教授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英文: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我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北京师范北太平庄校区占地面积1048亩,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近22000人,其中:本科生约8900人、研究生约11300人、长期留学生1800余人。现设1个学部、22个学院、2个系、36个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5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通过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国际化建设工程、制度创新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党建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东周末年,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登上政治舞台。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阶级,已无法控制整个社会局势,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武装割据,争夺土地的战争频频爆发。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冲击、碰撞,重新组合,产生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实力雄厚的诸侯国。他们虎视眈眈,都想逐鹿中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年代。当时以孔子为首的儒学思想,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适应统治者。但是,那些诸侯列强,周朝的大贵族、大官僚,只是把礼仪作为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遮羞布,疯狂地掠夺、兼并土地,剥削人民,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儒家思想,在社会现实面前,到处碰壁。
这些,促使老子对社会、人生及宇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它无处不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老子所说的“道”,似乎应该指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无声、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老子认为,它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大概就是“无中生有”一词的本意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由于“道”的运行,产生了宇宙和万物。
    社会的发展也有“道”,顺道而行,社会就昌盛发达;逆道而行,社会就会倒退,甚至发生战乱。因此,他主张统治者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道”,进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主: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又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犹兮其贵言(贵言,不轻易其言也。所谓“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也运行于人本身,顺道而行,人就会身体康健,否则,就会发生疾病。人们要乐知天命,与世无争,修养其身,这样就会没有烦恼,社会也就就会相安无事,保持太平。
    老子对于哲学的贡献,还在于他最早提出了“名”与“实”的概念:“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意思是说,物质世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然后,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它,认识它的本质。每种事物,都有整体和个体的区分。有时,虽然它的某个个体不存在了,但是这类事物还存在。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些事物的呢?就是根据存在于这些事物中的共性的东西。可见,老子已认识到了事物的整体与个体,事物的表征与本质的关系,也就是“名”与“实”的关系。
    老子之前,中国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人们关于宇宙、自然的看法只是很零散地见于《诗经》等文学著作中。人们对于事物范围的划分,也还十分的模糊,以至于老子在提出“道”的概念时,也无法准确地把它表述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识是说,有一种东西,在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并不因为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它自身,在天地间循环往复地运行,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应该叫它什么,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道”,勉强给他起名字叫做“大”。
    和孔子的学说不同,孔子要求人们严格地要求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教的要求,要眼观乎心。老子要求人们不要限于俗世那么多的约束,追求真性情、真自我,追求自然,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清净无为,自然就会抛开所有的烦恼,心胸怡然了。儒家的学说,是从外部的行为上来约束自己,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主张修身养性,实现心灵的净化。


老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无因无果的,都是诸多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老子以前,中国的哲学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这是因为,这以前的社会生产力还相当低下,人们大都在为生存而奔忙,根本无暇坐下来仔细地思考天地是怎样产生的,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这些抽象的问题。到了我国的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产品有了剩余,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精力旺盛了,便有机会来思考这些一直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而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再加上新的生产关系还未建立,旧的生产关系还未打破,新旧力量相互碰撞,引起了社会的激烈动荡,社会现实也在引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们的思考。老子,便是第一个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主张的第一人。因此说,老子开辟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的先河,是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前无古人的孤峰。
老子的学说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说——道教。到了唐朝的时候,文化大使唐玄藏出使印度,带来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后来,道教、儒教、佛教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渗透,形成独特的中华思想文明的主流。
需要指出的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道教的分支打着道教的名义,而实质已偏离了道教的本意,这些,都不能算在老子的头上。比如,后来的有些道士推崇采阴补阳,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等等。


参考资料


参考书籍










(讲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个关键词

课程评价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