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 直播
剩余时间 -0:00
 
1x
中华民族精神

主讲教师:杜志章 李太平 黄长义 欧阳康 栗志刚

教师团队:共5

  • 李太平
  • 黄长义
  • 欧阳康
  • 杜志章
  • 栗志刚
本课程从反思与建构、比较与融通、寻根与探源、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并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如何凝聚与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师团队

李太平

职称:教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长义

职称:教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欧阳康

职称:教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部门:国家治理研究院

职位:院长

杜志章

职称:副教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栗志刚

职称:副教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这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本质、思想感情在精神状态上的集中反映。

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攒下”的精神财富。如何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是百姓非常关心的大事。中华民族精神是立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培育和滋养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培育着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它不但可以转变为巨大的物质技术力量,还可使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时代精神,是深深熔铸在人民心中的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潜移默化,比如“散”,就是把主观意图散在若干细小的事物之中,情节之中,如“渗”,即把主要目的渗透在若干活动的细节之中等;潜移默化能做到润物无声、渗物无痕、耳濡目染、跬步前进、不知不觉、点滴渗漏,集小成为大成。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堪称最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壮丽秀美的山河,更在于她孕育了对人类文明曾经发生深刻影响并将永远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龙文化受到关注的原因

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进程,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人们对龙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当中国国民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洪流的时候,人们灵魂深处势必会反复追问这个终极问题: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小的问题,而且是13亿中国人的民族根、民族魂的问题。

二是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怎样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地提了出来。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独特的原创文明国家来说,56个兄弟族群的人构筑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不可能离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此,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起,就提出了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源远流长的中国龙文化,包含着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基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势必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块强大基石。

三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成为时代课题,不仅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与制度保证,而且还需要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强大精神支柱,势必要求深入开掘中国龙文化的历史文化哲学底蕴。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双重使命,更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开掘中国龙文化之根,发掘中华文明原创性,从而倡导中国价值观新理念、中国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学人义不容辞的神圣历史使命。

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30年来,尤其是头两个龙年以来,几乎一直伴随着关于中国龙文化的理论争论,作为历史之谜与文化之谜,呼唤着我们作出新的求索与新的解答。

五是伴随着中国崛起、国力增强,“中国威胁论”又和西方对中国龙文化的误解结合起来,形成了“赤龙威胁论”,认为中国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末日,因而怎么澄清“中国龙”与西方吃人蛇妖“dragon”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由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文化复兴的大势加强,伴随着2012年的龙年到来,中国龙文化的历史之谜、文化之谜、哲学之谜,势必成为一个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