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中药药剂学(原版)

主讲教师:关志宇

学校: 江西中医药大学
开课院系: 药学院
专业大类: 药学
开课专业: 药剂学
学分: 2
课时: 26
    中药药剂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药药剂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本教学团队由校、企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截至2014年9月,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8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同时,教学团队还一直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与创新,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学、教学改革等课题15项。
    中药药剂学课程根据药物制剂的形态与技术,分为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制剂新技术等内容。本中药药剂学MOOCs课程将穿越古今,并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精雕细琢,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魅力。
课程章节
教师团队


其他教师简介

管咏梅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联系电话:13970089694,E-mail:guanym2008@163.com。

梁新丽

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剂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学习及工作的近五年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2项,参加国家级及省级课题17项,作为项目执行人参与企业委托项目4项;发表论文40余编,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5篇,EI3篇。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熊耀坤



博士,讲师,主药从事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和理论基础研究,200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2009年在中药固体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药剂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13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药学理学博士,并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上海高校一流学科杰出研究生奖学金。近年来,共发表包括SCI、EI在内的核心期刊上论文15篇,优秀会议论文1篇,参与及主持课题7项,联系电话:15879133423,E-mail:xiongyaokun2005@163.com。


黄潇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科组讲师,主要从事药学相关专业的《制药化工过程与设备》、《中药制药过程原理与设备》、《化工仪表》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多项省级以上教改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胡鹏翼

讲师,华中科技大学药剂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学在读博士,专业为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现代制剂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适宜性研究”(2006BAI09B08)、中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平台(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09ZX09310-0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符合中药特点的增溶性药用辅料的筛选与评价”(200708006)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优化关键技术”获得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九);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槐定碱肝靶向纳米脂质体的研究”(2008GQY0017),教育厅项目“槐定碱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 GJJ12534);卫生厅项目“基于中药作用特点的剂型设计——复方丹参多元释药微丸的研究”(2009A059)、“槐定碱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2011A138),长期从事中药制剂制备及评价,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刘婧2008.9-2011.7  硕士研究生,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2011.7-至今  助教,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工作:承担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

朱卫丰

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在中药油水分散技术递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特别是具有两亲特性的物质在水相中分散,形成递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以卵磷脂高分子材料为载体,装载中药活性成分,借助其弱键耦合作用及两亲性性能组装而成,"导向"改善药物体内的移行行为,创新并完善了导向型脂质递药系统的设计、组装与评价理论与方法,为天然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低、药效不明显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研究成果——基于卵磷脂特性的天然产物新型“导向型”脂质递药系统的设计、组装与评价研究获2011年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项,带领团队发表论文80 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项,出版专著部。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80余篇:SCI收录11篇。

 

罗晓健

男,196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制剂室主任。2003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004年获“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称号。2005年获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江西省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得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先进个人”。近年来,获得新药证书8项,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十五”科技计划、“十一五”科技计划、863计划等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已完成课题17项,获得奖励8项;获得专利51项;发表论文58篇。

 

陈丽华

女,1972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20099月至20102月在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研修计划,2014年至今在美国the Ohio state universtiy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3项,其中包括“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省自然科学奖等4项;发表论文80余篇。

 

廖正根

1967年出生,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博士,现任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赣鄱“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主持完成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西省对外合作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各1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市厅级奖4项。主持完成新药开发10余项,申请专利23项,其中已获授权20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篇,参编专著3部。

 

郑琴

女,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3-2014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第七批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厅级课题共计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公益性行业专项2项,江西省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厅级课题4项;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1项;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岳鹏飞

男,1982年出生,讲师,在读博士,就职于江西中医学院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难溶性/难吸收性药物成分递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近5年来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

 

王芳

女,1982年生,讲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现在江西中医学院药剂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中药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药物动力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大川芎脉冲释药系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组分药动学的地榆升白“组分药对”相恶配伍规律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浸膏及其固体制剂吸湿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平台”。申请发明专利1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郭慧玲

女,1962年生,教授,注册药师,硕士生导师,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系药剂教研室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主持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基金项目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4部。

 

杨华生

男,汉族,1974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江西中医学院药剂学科组教师。主要从事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制剂及生物药剂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的新药研制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的专著2部。


中药药剂学概述




中药药剂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一是将中药原料加工成适宜剂型,阐述常见剂型有哪些、剂型适宜范围、如何设计、制备及质量评价等问题;

二是根据临床处方合理调配药物及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阐述中药如何调配、如何服用的问题。




密切结合现代化生产实践和医疗(尤其是中医)实践,使患者用到服用方便,质量高,加工好的药物,以利于及时治疗,预防,诊断的目的。

兼属药品的生产和应用的学科。以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学,药理,微生物学,医学基础(生理,解剖,病理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药物性质,作用机理,以及治疗,预防,诊断的特殊需要来研究药物制剂的设计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服用方法等各方面。

中药药剂学不仅具有工艺学性质,也就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剂型、辅料、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即怎么做],而且还具有生物学性质,也就是研究制剂的体内过程及其与临床疗效、安全的相关性,用以指导中药制剂的制备,不断改进和提高制剂质量[即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合理使用]。

相关名剧欣赏


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




按剂型的物态,将其分为气体、液体、半固体和固体等类。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液体剂型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露剂、注射剂等;半固体剂型如外用膏剂、内服膏滋、糊剂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固体剂型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

  

  


按剂型的制备方法,将主要工序采用相同方法的剂型归为一类。例如汤剂、酒剂、酊剂、流浸膏与浸膏剂等,均采用浸出方法制备,因而归纳为“浸出制剂”;注射液、滴眼液、口服安瓿等均采用灭菌或无菌操作法制备,故统称为“无菌制剂”等等。

  

  


将采用同一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剂型列为一类,一般可将剂型分为如下几类:

经胃肠道给药:有汤剂、合剂、糖浆剂、内服膏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以及经直肠给药的栓剂、灌肠剂等。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注射给药的有皮内、皮下、肌肉、静脉以及穴位注射液等。

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药、橡皮膏、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

粘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吹入剂、栓剂、膜剂及含化丸剂或片剂等。

呼吸道给药的有吸入剂、气雾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烟剂等。

 

  


按剂型的物理化学内在分散特性分类,分为气体、固体及液体分散体剂型三类。

气体分散体剂型如气雾剂等。

液体分散体剂型又分为四类:真溶液类,如露剂和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胶体溶液类,如胶浆剂、涂膜剂等;乳浊液类,如乳剂、部分搽剂等;混悬液类,如混悬剂、合剂、洗剂等。

固体分散体剂型,如散剂、冲剂、片剂、丸剂等。

参考教材


《现代药剂学》 平其能 主编

《中药制药工艺过程解析》 侯世祥 主编

《Physical Pharmacy》 David Attwood    Alexander T Florence

《Advanced Pharmaceutical Solids》 Jens T.Carstensen

移动课堂

提示框
取消 进入课程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