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modal window.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主讲教师:李建珊
教师团队:共1位
本课程从全新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技史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生、近代科技文化的形成、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三部分,旨在使学生对世界科技文化史产生深入的理解。
李建珊
职称:教授
单位:南开大学
部门:哲学系
教学过程中,除了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的知识外,重点介绍科学史上重要科学家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并使学生了解科学传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成长过程及其曲折性,以及科学方法创新与科学精神气质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注重训练学生用哲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学会用批判继承的眼光去分析科技文化史上各种思潮和流派。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过渡到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采用了讲授与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先后利用“我爱南开”BBS、“世科史公共信箱”和课程网站为平台,开辟“科技史沙龙”栏目,收录学生优秀论文、发言提要及学习心得,围绕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对某些人物(如柏拉图)、有争议学说(以太说)、有争议问题(如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和时期(如中世纪)的重新评价等问题发表观点,以辩明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启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全部实现计算机多媒体授课方式。2006年以来,课程组先后完成了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录像,并把整合的教学资源陆续挂到该课程网站。李建珊教授主持编写、由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立体化教材《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附有采用DREAMWEAVER编制的网络版课件光盘。
该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辅以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为学生安排有关科学家和科学事件的影视观摩,参观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邀请美国伦瑟勒理工学院STS系温纳教授来南开作有关科学史的学术报告。组织学生听取该课程组李建珊教授、南京大学萧玲教授、中科院孟建伟教授、中国科协王国政教授等所作的讲座。
自“世界科技文化史”开课以来,受众面有全校文科文、史、哲、经、商、外、法、政、社等专业1999级—2008级的全体学生近16000人(其中包括留学生)。为了扩大“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辐射面,2005-2010年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也开设了“世界科技文化史”,受众过千人。
1、该课程所有教师均用多媒体手段(单机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授课有助于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2、在现有已出版教材《世界科技文化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基础上,组织有关教师重新修订该教材,同时为网络版教材的出版准备了全部素材。作为该课程第三部教材的《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立体化教材)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
为了避免个别人应付课程作业、抄袭或者直接网络剪贴现象发生,该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命题(如“李约瑟问题的XX视角”),使得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同学们已有知识的优势,另一方面能够培养运用科学史以及哲学、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先后发送到课程公共信箱和课程网站“教学互动”专栏,公开展示。
采用写读书报告(2000-3000字)和半开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的考试模式,强化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
(讲座)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一)112.75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二)99.81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三)109.18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四)106.95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五)98.58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六)109.78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七)89.89 MB
科技与信息发展趋势(八)83.2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