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 直播
剩余时间 -0:00
 
1x
《论语》导读(同济版)

主讲教师:刘 强

教师团队:共1

  • 刘强
课程介绍
《论语》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书,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典籍。本门课程从礼到仁,从君子之德到忠恕之道,从入世到出世,刘强教授深入浅出,将先贤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旨在用现代视角解读传世经典,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从而引起文化共鸣与思考。
教师团队

刘强

职称:教授

单位:同济大学

《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跟随母亲颜徵在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掌管牛羊畜牧的“乘田”等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掌管刑事的地方官,后升迁为掌管水利、营建事务的司空,又做了主管鲁国司法的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先后到了卫(今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一带)、宋(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陈(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县一带)、楚(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一带)等国,但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心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的意思大概就是讨论问题或事物的话语记录,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它成书于孔子死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名称应该与成书同步。前人为求行文便利,简称作“论”或“语”;又因《论语》简策短于经书,而别称作“传”或“记”。

今本《论语》共计二十篇,一万两千字。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论语》的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现存《论语》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四百四十四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四十八章。

《论语》的初期流传

《论语》成书后可稽考的记载是汉代。汉代有三种不同的《论语》传本:

主要在鲁地的学者中传习的为《鲁论语》,简称《鲁论》,二十篇;主要在齐地的学者中传习的为《齐论语》,简称《齐论》,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鲁论》和《齐论》都是用当时流行文字隶书写成,称“今文本”。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了用先秦时古文字写成的《论语》传本,即《古文论语》,简称《古论》,二十一篇,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地方有四百多处。

《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名儒张禹先学习《鲁论》,后又讲习《齐论》,受诏命给太子讲授《论语》,太子继位为汉成帝,张禹于是以《鲁论》为根据,结合《齐论》,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号为《张侯论》。张禹因做过汉成帝的师傅,地位极为尊贵,《张侯论》便受到尊奉,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东汉末年朝廷刊刻《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侯论》,这是《论语》第一个由官方推出的定本。

《古论》当时并没有人学习传授,只有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作过注解,称为《论语训解》,可惜没有流传开来。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大概不久就亡佚了。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成为当时较受欢迎的本子。郑注本流传后,学习《齐论》和《古论》的人越来越少,《齐论》和《古论》便逐渐失传了。

《论语》的重要研究著作

《汉书·艺文志》把《论语》列在子部儒家类。《论语》虽是子书,但自汉代以来,其实际地位就远较诸子为高,其实一直是依违于经、子之间的品目,属于读书人必读的启蒙书。因此,从汉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汉朝注释《论语》的著作虽多,但全部亡佚,至今残存的以郑玄注为较多,20世纪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发现过几件唐写本“郑注”残卷。1969年在吐鲁番发现了唐景龙四年(710)有个叫卜天寿的人抄写的《郑注论语》长卷。其他各家,就多半只存于何晏《论语集解》中。唐代开成年间,文宗皇帝下令将十二部经书刻成石经,立于长安国子学内,供学生抄录诵读,被称为“开成石经”。《论语》被正式确定了经书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巩固提高。《论语》研究更为盛行,可以说成为了一门显学,注本众多,不胜枚举。其中公认比较重要的注本有以下几种:

(一)《论语集解》十卷,魏何晏撰。汉魏之际,《论语》的注本甚多,孔安国、包咸、周生烈、马融、郑玄、陈群、王肃等均有训释,何晏主持完成《论语集解》,盛行于世,不仅是汉以来《论语》的集大成著作,也是现存最古的《论语》完整注本。它不仅创立了集解体,汇集了东汉以前对《论语》的研究成果,保存了大量的古注,其中征引的文献十之八九已不存,而且增加了许多词丰义富的新解释;其序文不仅探讨了《论语》的撰集者、内容、版本和传授情况,而且历数了《论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它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论语义疏》十卷,梁皇侃撰。此书集魏晋以来儒者之说为何晏《集解》作疏,成于南朝梁武帝年间,是宋以前最流行的《论语》注疏本,对邢昺所撰《论语注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邢昺《论语注疏》成为北宋官定标准教材后,皇疏才开始受到冷落,南宋乾道、淳熙以后亡佚,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中国,收入《四库全书》,后刊入《知不足斋丛书》,流传渐广。它是在《论语集解》基础上作疏,也是南北朝义疏之作完整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对于研究义疏体著作有着重要意义。

(三)《论语注疏》(也称《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北宋邢昺撰。邢著据皇《疏》而删其枝蔓,稍附以义理而成,基本囊括了从汉到北宋间《论语》的注释,是权威的官方注本。

(四)《论语集注》十卷,南宋朱熹撰。此书是《四书集注》中的一部。其最大的优点是阐发义理细致入微,文字洗练,训诂也基本正确,非常便于阅读。在所有《论语》的注释本中,此书堪称是一部力作。《四书》经过朱熹的注解和提倡,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士子必读之书,逐渐代替了过去考试经义时《五经》的地位,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论语正义》二十四卷,清刘宝楠撰,其子刘恭冕写定。此著以何晏《集解》为主,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同时吸收了清人的考释成果,采集广博,选择亦精,义理解释也较能符合《论语》原旨,是清代《论语》注本中最好的一种,也是清代学者为儒家经典所作新疏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兼采汉、宋人的旧说,但征引广博,折中去取大体得当。

(六)《论语集释》四十卷,民国程树德撰。此书汇集古今训释解说《论语》的书籍两百余种,征引书籍六百八十种,凡一百二十万言,重在存以往诸家之说,合汉学、宋学、乾嘉学于一书,分为考异、音读、考证、集解、古注、集注、别解、余论、发明、按语十类,搜集资料相当宏富,可谓集清以前训诂考据义理之大成。

以上六书便于初学者当属《论语集注》和《论语正义》。现代人学习起来更为便捷的是译注本,这类的著作以杨伯峻《论语译注》最为流行,其他如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南怀瑾《论语别裁》也可以参阅。

拓展资料

《论语新识》

作为“有竹居古典今读”系列的第一部,本书是人文学者刘强先生潜心《论语》教学和研究十余年的最新成果。

作者试图追溯并还原《论语》时代的生命现场,勾勒并彰显篇章编撰的次第结构与内在肌理,激活并展现孔门师徒论道问学的真实语境与精神气象,全面更新既往对《论语》经文的语义理解以及对夫子之道的整体把握。

本书会通古今注疏,出入文史经传,熔铸中外哲思,饱蕴人道情怀,实现了义理、考据、辞章的有机融合,在同类著作中特色显著而颇具认知价值,尤其适合广大文史爱好者及国学教育者阅读和参考。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