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汪华斌

目录

  • 1 概述
    • 1.1 互联网概述
    • 1.2 互联网的组成
    • 1.3 网络的发展、类别、性能
    • 1.4 网络体系结构
    • 1.5 PDF电子教材
    • 1.6 课后练习题
    • 1.7 【课程方案和学习方法】
  • 2 物理层
    • 2.1 物理层基本概念
    • 2.2 数据通信基础
    •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 2.4 复用技术
    • 2.5 数字传输系统
    • 2.6 宽带接入技术
    • 2.7 PDF电子教材
    • 2.8 PPT课件
    • 2.9 课后练习题
  • 3 数据链路层
    •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3.2 点对点协议 PPP
    •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3.4 扩展的以太网
    • 3.5 高速以太网
    • 3.6 PDF电子教材
    • 3.7 课后练习题
    • 3.8 知识点思维导图
    • 3.9 wireshark过滤器使用
    • 3.10 PPT课件
  • 4 网络层
    • 4.1 4.1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 4.2 网际协议IP
      • 4.2.1 虚拟互连网络
      • 4.2.2 分类的IP地址
      • 4.2.3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 4.2.4 ARP协议
      • 4.2.5 IP数据报格式
      • 4.2.6 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 4.3.1 划分子网
      • 4.3.2 使用子网时分组的转发
      • 4.3.3 无分类编制CIDR
      • 4.3.4 无分类编址的路由寻址---最长前缀
    •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4.5 互联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 4.5.1 路由选择协议的基本概念
      • 4.5.2 RIP协议
      • 4.5.3 OSPF协议
      • 4.5.4 BGP协议
    • 4.6 IPV6
      • 4.6.1 IPV6的基本首部
      • 4.6.2 IPV6的地址
      • 4.6.3 从IPV4过渡向IPV6过渡
    • 4.7 IP多播
    • 4.8 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 4.8.1 虚拟专用网VPN
      • 4.8.2 网络地址转换NAT
    • 4.9 PPT课件
    • 4.10 PDF电子教材
    • 4.11 课后练习题
    • 4.12 IP数据报首部详细分析
  • 5 运输层
    • 5.1 运输层协议概述
    •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5.3 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 5.4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 5.5 TCP报文的首部格式
    • 5.6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 5.7 TCP的流量控制
    • 5.8 TCP的拥塞控制
    • 5.9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 5.10 PDF电子教材
    • 5.11 PPT课件
    • 5.12 课后练习题
    • 5.13 UDP首部检验和计算
  • 6 应用层
    • 6.1 域名系统DNS
    • 6.2 文件传送协议
    • 6.3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 6.4 万维网WWW
    • 6.5 电子邮件
    • 6.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 6.7 PDF电子教材
    • 6.8 PPT课件
    • 6.9 课后练习题
  • 7 网络安全
    • 7.1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
    • 7.2 PDF电子教材
    • 7.3 PPT课件
  • 8 实验指导手册
    • 8.1 实验1 双绞线制作
    • 8.2 实验2 虚拟局域网的创建与配置
    • 8.3 实验3 静态路由的配置与应用
    • 8.4 实验4 RIP协议的配置与应用
    • 8.5 实验5 OSPF协议的配置与应用
    • 8.6 实验6 数据抓包与协议分析
    • 8.7 实验7 WEB服务器的创建与配置
    • 8.8 实验8 中小企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8.8.1 课外实验  思科单交换机VLAN 配置与应用
    • 8.9 课外实验 思科跨交换机VLAN划分
    • 8.10 课外实验 思科划分子网
    • 8.11 课外实验 思科静态路由
    • 8.12 课外实验 思科RIP路由协议实验
    • 8.13 课外实验 思科OSPF路由协议实验
    • 8.14 课外实验【综合实验】
    • 8.15 实验及提交说明
  • 9 教学大纲
    • 9.1 课程教学大纲
  • 10 课外拓展实验
    • 10.1 网络设备的管理Telnet
    • 10.2 分析网络异常
    • 10.3 NAT网络地址转换
    • 10.4 telnet与端口应用
    • 10.5 TCP报文数据分析
    • 10.6 有趣的FTP数据连接
    • 10.7 网络设备的文件管理
    • 10.8 基于MAC地址的VLAN划分
    • 10.9 网络之间的互联
    • 10.10 实验室设备怎么连?
  • 11 网络专业课程设计
    • 11.1 课程设计的要求
    • 11.2 课程设计题目参考
    • 11.3 课程设计论文模板
  • 12 思政时政
    • 12.1 建设网络强国,习近平精心部署
    • 12.2 网络安全法
    • 12.3 习近平关于互联网的重要论断
    • 12.4 DDoS攻击月报(201902)
    • 12.5 华为与思科的后门
    • 12.6 2019网络安全周
    • 12.7 wifi有风险 蹭网需谨慎
    • 12.8 1986年~1993年 互联网大事记
    • 12.9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 12.10 工业互联网2.0体系结构
    • 12.11 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
  • 13 其它参考文献资料
    • 13.1 华为IPV6基础
    • 13.2 华为IPV6演进
    • 13.3 IPV6地址结构标准化研究
    • 13.4 基于IPV6下的RIPng路由实验
    • 13.5 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 14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
    • 14.1 1606081301337_张宝儿
    • 14.2 1606081301233_林晓珊
    • 14.3 1614080902142_邱晓明
    • 14.4 1614080902103_郑佳欣
    • 14.5 1606081301325_罗伟豪
    • 14.6 1614080902130_林继锐
    • 14.7 1614080902126_吴锦辉
1986年~1993年 互联网大事记

1986年~1993年 互联网大事记

2009年05月26日 13:26来源:作者:CNNIC

[ 字号:   ]

打印

1.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24秒(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吴为民在北京710所的一台IBM-PC机上,通过卫星链接,远程登录到日内瓦CERN一台机器VXCRNA 王淑琴的账户上,向位于日内瓦的 Steinberger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

2.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 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3. 1987年11月9日-11日,中国代表团受邀参加了在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学术网络会议 (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shop)。与会期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大学网 (BITNET)和计算机科学网(CSNET)的电子邮件延伸至中国一事表示欢迎,向中方代表杨楚泉递交了书面欢迎信

4. 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5. 1988年3月,中国计算机科技网(CANET)项目启动,旨在组织中国众多大学、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相联。 

6. 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奥地利无线电公司的卫星线路,采用X.25协议使一台VAX785机成为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个子节点。

7.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8.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CRN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 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 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沟通。

9. 1989年10月,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国内命名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正式立项,11月,该项目正式启动。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 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的合作,搞好NCFC主干网和三个院校网的建设。

10. 1990年11月28日,在王运丰教授和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努力下,中国的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钱天白任行政联络员。从此在国际互联网上中国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 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11. 1991年3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建立。

12.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

13. 1992年底,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三十多个研究所及三里河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

14.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DECnet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科的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连入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这根专线, 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15.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6.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

17.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 Internet界人士进行商议。INET'93会议后,钱华林研究员参加了CCIRN(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Intercontinental Research Networking)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专门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 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 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费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

19. 1993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

20. 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5年11月修订)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dsj/201206/t20120612_27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