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大学﹒梦 ——大学的梦想与现实
    • 1.1 大学态度
    • 1.2 大学功能
    • 1.3 大学构造
  • 2 大学﹒志 ——大学生的目标制定
    • 2.1 多元目标
    • 2.2 合理目标
    • 2.3 目标管理
  • 3 大学﹒道 ——大学的精神追求
    • 3.1 社会精英
    • 3.2 大学生形象
    • 3.3 重塑理想
  • 4 大学﹒立 ——大学生的自主习惯
    • 4.1 走向独立
    • 4.2 自主要求
    • 4.3 自我反省
  • 5 大学﹒路 ——大学生的规划路径
    • 5.1 优化方案
    • 5.2 执行能力
    • 5.3 时间管理
  • 6 大学﹒学 ——大学生的学习规划
    • 6.1 课堂学习
    • 6.2 大学阅读
    • 6.3 实验学习
  • 7 大学﹒能 ——大学生的能力拓展
    • 7.1 竞争能力
    • 7.2 思维能力
    • 7.3 社会实践
  • 8 大学﹒问 ——大学生的创新创造
    • 8.1 课程论文
    • 8.2 课题研究
    • 8.3 毕业论文
  • 9 大学﹒考 ——大学生的考试准备
    • 9.1 课程评价
    • 9.2 升学深造
    • 9.3 “考碗”一族
  • 10 大学﹒诚 ——大学生的诚实守信
    • 10.1 诚信考试
    • 10.2 学术规范
    • 10.3 贷款信用
  • 11 大学﹒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 11.1 请教师长
    • 11.2 上铺兄弟
    • 11.3 同窗情谊
  • 12 大学﹒爱 ——大学生的恋爱观
    • 12.1 恋爱“季节”
    • 12.2 恋爱学问
    • 12.3 恋爱问题
  • 13 大学﹒身 ——大学生的运动规划
    • 13.1 健身“达人”
    • 13.2 运动“家族”
    • 13.3 体育竞技
  • 14 大学﹒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14.1 健康心理
    • 14.2 自我调适
    • 14.3 心理救助
  • 15 大学﹒美 ——大学生的艺术生活
    • 15.1 艺术修养
    • 15.2 艺术技能
    • 15.3 艺术活动
  • 16 大学﹒财 ——大学生的理财规划
    • 16.1 消费支出
    • 16.2 勤工助学
    • 16.3 投资体验
  • 17 大学﹒业 ——大学生的择业规划
    • 17.1 择业定位
    • 17.2 择业途径
    • 17.3 择业关键
  • 18 大学﹒创 ——大学生的创业选择
    • 18.1 理性创业
    • 18.2 创业时机
    • 18.3 创业准备
  • 19 俞敏洪先生与熊丙奇老师共话大学生活
    • 19.1 大学意义
    • 19.2 留学问题
    • 19.3 就业选择
心理救助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高校心理咨询遭冷遇 大学生称有问题自己解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高校便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记者今天走进江苏某高校发现,大学生尽管“近水楼台”,却鲜有“先得月”。而背后的原因则警示学生和学校都尚需在各司其“职”上再接再厉。

“有心理问题自己解决,没想过要去访谈室。”

“还没这种意识吧,没去过心理访谈室。”

这是记者在江苏某高校采访时,听到的较普遍的学生回应。

记者还了解到,该高校所设心理访谈室尽管近两年每年接待到访学生数达六七百,但这个数字只占全校学生总数3万多的2%左右,和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的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总大学生人数的比例25%还相差甚远。

问及原因,有的学生表示,知道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部门并下设有为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的心理访谈室,但也仅此而已,对其具体职能却并不了解,“便也想不到去了”。而“知道心理访谈室是做什么的”的学生中,有的觉得心理访谈室“居庙堂之高”,觉得那些“高深”的咨询理论和自己凡夫俗子的身份不搭接,只能怯生生地在门外张望。另有学生则认为自己对心理咨询这一舶来品还感到陌生,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认识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还有学生自信地说,自己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试能力,不需要心理咨询。还有学生错误地认为心理咨询对象是那些“心理不正常”的人,加之观念里对“心理障碍 ”的说法讳莫如深,遇到心理问题便讳疾忌“医”了。

面对心理困扰,大学生们有自己的一套惯用解决模式。这也为他们“拒”咨询添了一柱标示“合理性”的砝码。针对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扰,他们或选择对朋友倾诉,或选择自己着力宣泄和排解,或“无为”而治,使其自生自灭,或靠时间的解药慢慢疗治。同时,记者了解到,该校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并克制处于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严重化,从而引发精神分裂和抑郁症。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种种理由,业内人士分析说,这和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心理咨询知识普及度尚较低有关,因而部分学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同时,由于受根深蒂固地中国传统观念集体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尽管意识较先进,但是自我意识还没有达到西方人的高度,依旧停留在“幸福着别人的幸福”的思考层面,还没真正意识到“我是最重要的”这一内涵,因而缺少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的高度关注和省察。此外,相比于社会人士,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们感到的压力较少,面对的环境较为单一,因而心理困惑少且程度轻,大多能轻松驾驭,一些潜伏的心理问题不易浮出水面,所以很多大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咨询。对此,她善意地提醒大学生,从大学起,养成认真审慎地对待每一次心理困扰的习惯。她说,接受学校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不失为一种学习和操练,甚至是打预防针。因为部分学生步入社会后,当环境变得复杂,压力变得大,原有的心理承受阀限被打破,有些大学时不会出现的心理问题那时会出现,但由于社会心理咨询价格较高,很多毕业生想咨询也有心无力了。但倘若大学生能在大学阶段就尝试着以正确科学的心理干预手段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断强化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积累起正确认识和分析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经验,那么,则更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从而更好地驾驭人生。因此,她呼吁大学生们要“好好利用高校提供的这一资源”。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高校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大学生知道它、了解它进而“亲近”它;并建立一支真正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让大学生真正“咨”有所得,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心理咨询在高校的“被冷落”境地,从而真正受惠于学生,受惠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受惠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