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政策解释范式的运用之一:前苏联剧变
一、西方公共政策研究范式发展演变
(一)传统的公共政策理论范式(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除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之外,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以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紧密相关。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作用下,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扮演着“守夜人”角色,较少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它认为市场失灵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就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被奉为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共政策对许多国家的健康运行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政策咨询的兴起。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国家应运而生,这对公共政策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诚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理论是战后西方各国扩大政府干预的产物。
这一时期公共政策理论的研究可以用理想科层系统的政策理论范式或传统的公共政策理论范式来概括。提出这一理论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家马克思·韦伯。他认为最理想的政策结构就是由极少数人组成最高层次的决策控制的由下级行政人员负责执行的政策体系。
(二)行为主义的公共政策理论范式(20世纪50--60年代)
美国政策研究学家和政府官员在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实践中最为关心的只是有关政策制定系统和政策规划方面的知识。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改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共政策理论流派是渐进主义的决策理论。至于对公共政策科学的范式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行为主义政策理论范式的直接倡导者拉斯韦尔的理论范式。他把政策的制定过程分为信息、建议、法令、援引、实施、评价、终止等七个步骤。此外,他还提出了公共政策研究者在政策过程中的任务:一是确定公共政策的目标和价值;二是收集和提供有关信息;三是提出几种政策方案及其最佳选择。
(三)后行为主义的公共政策理论范式(20世纪70-80年代)
建立在对行为主义公共政策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后行为主义的公共政策理论范式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公共政策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价值取向。二是方法论的多样化。对拉斯韦尔等人的批判,改变了公共政策领域行为主义方法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方法论的多元化。三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重点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四是对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后行为主义者构建了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范式。
(四)公共政策理论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共政策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政策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主要的趋势。一方面是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
(五)后现代公共政策(Postmodern Public Policy)
后现代公共政策,是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先锋派,是在当代国际社会“后现代性”话语出现跨领域使用的背景下形成的。从创始人米勒关于后现代公共政策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治理理论,都还没有彻底回到政治本身。因为它们话语体系中的政治,还只是一种本质,一种抽象;而每个公民的利益是具体的。现代公共政策的制定相当于大规模生产,只能对共同的公共利益进行批量化满足。成本太高它无法满足公民个性化要求。后现代公共政策的制定,恰恰是从本质到抽象,再回到现象的具体,使公共政策可以满足新时期民主化的要求。
二、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的特点
首先, 近代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社会活动规模日益庞大,而且使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科技、贸易等诸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的规模,开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的崭新局面,其时代特征,诸如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影响广泛等特点极为明显。另一方面,专业化要求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使具体领域社会科学研究在走向深入的同时,研究范围也逐渐狭窄,二者的矛盾使当代社会科学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其次,现代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由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度协同,自然、科技和社会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制约趋势非常明显, 这决定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与科技发展必然是全局性、系统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而传统社会研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这种社会现实需要,这就意味着社会科学在研究现实问题时必须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