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经脉
1.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注释]
历络三焦——指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
小指次指——即无名指。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而进入肘中;下前臂,走两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掌中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分析]
外行线: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
内行线:属心包络,络三焦。
联系脏腑与器官:属心包络,络三焦,膈。
2.经脉病候
[原文]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 :烦心,心痛 ,掌中热。
[注释]
支满:支撑胀闷的感觉。澹澹:音淡,形容心悸。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本经穴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分析]
(1)外经病候:头项强直,手足痉挛,面赤,或目痛,腋下肿,肘臂部拘挛不能屈伸,或手心热。
(2)内脏病候:谵语,昏厥,心烦,胸胁满闷,舌不能言,或心悸不宁,或心痛,亦见喜笑不休等精神异常。
3.临床应用
(1)内连脏腑的经络辩证应用
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君受邪,其病变主要表现在神志失常方面,其具体证治与心的证治大致相同,可参见手少阴心经有关内容。
(2)外络肢节的经络辩证应用
本经病变多由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和内热壅滞经脉所致。
外邪阻痹:心胸疼痛牵引腋下,上肢痿痹,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热壅经脉:腋肿痛,心烦,手掌发热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手厥阴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语译]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心系的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