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经络概述
    • 1.1 经络系统概貌
    • 1.2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 2 腧穴概述
    • 2.1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 2.2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 2.3 特定穴
    • 2.4 腧穴的定位方法
  • 3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
    • 3.1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 3.2 经络腧穴学术的历史发展
  • 4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 4.1 手太阴经络
    • 4.2 手太阴腧穴
  • 5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 5.1 手阳明经络
    • 5.2 手阳明腧穴
  • 6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 6.1 足阳明经络
    • 6.2 足阳明腧穴
  • 7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 7.1 足太阴经络
    • 7.2 足太阴腧穴
  • 8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 8.1 手少阴经络
    • 8.2 手少阴腧穴
  • 9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 9.1 手太阳经络
    • 9.2 手太阳腧穴
  • 10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 10.1 足太阳经络
    • 10.2 足太阳腧穴
  • 11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 11.1 足少阴经络
    • 11.2 足少阴腧穴
  • 12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 12.1 手厥阴经络
    • 12.2 手厥阴腧穴
  • 13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 13.1 手少阳经络
    • 13.2 手少阳腧穴
  • 14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 14.1 足少阳经络
    • 14.2 足少阳腧穴
  • 15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 15.1 足厥阴经络
    • 15.2 足厥阴腧穴
  • 16 奇经八脉
    • 16.1 督脉
    • 16.2 任脉
    • 16.3 冲脉
    • 16.4 带脉
    • 16.5 阳跻、阴跻脉
    • 16.6 阳维、阴维脉
    • 16.7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 17 奇穴
    • 17.1 头颈部穴
    • 17.2 胸腹部穴
    • 17.3 背部穴
    • 17.4 上肢部穴
    • 17.5 下肢部穴
  • 18 经络的纵横关系
    • 18.1 根与结
    • 18.2 标与本
    • 18.3 气街
    • 18.4 四海
手太阳经络

手太阳经脉

1.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 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 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注释]

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臂骨:指尺骨。

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肩解:“肩后骨缝曰肩解”(张介宾注)。

目锐眦:指目外眦。

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沿手掌尺侧,上腕部,出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臂外后廉,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属于小肠。

颈部支脉:从缺盆上行沿颈旁,上向面颊,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

面颊部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

[分析]

外行线: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耳前。

内行线:属小肠,络心。

联系脏腑与器官:属小肠,络心。并与胃有联系,目、耳、鼻。

2.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拨,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颔:音汗,頦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像牵引,上臂痛得像折断。

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分析] 

(1)外经病候:口舌糜烂,颔颊部疼痛,咽痛多泪,颈项强直,肩臂外侧疼痛。

(2)内脏病候:少腹胀痛,痛连腰部,少腹痛引睾丸,大便泄泻,或腹痛有燥粪,便闭不通。

[临床应用]

(1)内连脏腑的经络辩证应用


小肠位于腹中,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互为表里。其病变主要表现在水谷不分,清浊混淆,其病性有寒热之分。

小肠寒证:症见小腹隐痛喜温,肠鸣溏泄,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治宜取本腑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小肠热证: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咽痛,小便短赤,甚或尿血,茎中痛,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取手少阴、手少阳经腧穴如少冲、少海、少泽、后溪等及其募穴、下合穴为主,针用泻法。

(2)外络肢节的经络辩证应用


本经病变多由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和邪热循经上扰所致。

外邪痹阻:头项强痛,臂痛不举,痛引肩胛,上肢外侧疼痛、麻木、痿痹不用。治宜取本经腧穴及小肠下合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邪热上扰:目赤,咽痛,耳鸣,耳聋等。治宜取本经和手少阴经腧穴为主,如少泽、后溪、少冲、通里等;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不灸。

手太阳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 ;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注释]

节弛肘废:指肩肘部关节松弛痿废不用。

痂疥:疣之多生如痂疥之状。

[语译]

手太阳络脉:名曰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

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头痛、目翳、咽喉肿痛。

热病:发热、疟疾、黄疸。

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

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经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