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阴经腧穴
本经一侧9穴,8穴分布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腋窝中。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极泉 jíquán
[定位]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功效]
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偏瘫、肘臂冷痛、四肢不举、手指麻痛。
2.心血管系统病症:胸闷,气短,心悸,心痛。
3.其他病症:肋间神经痛,腋臭。
[解释]
目前,本穴又为治疗上肢不遂的常用穴,以通经活络。
[操作]
直刺0.5~1寸。
[取穴]
屈肘,手掌按在后枕,于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青灵 qīnglíng
[定位]
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肩臂痛不能上举,腋下肿痛。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黄。
[解释]
本穴通经活络,对于头痛,肩痛不能上举,腋下肿痛诸症,为临床所常用。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取穴]
屈肘,先取肘横纹尺侧端的少海,于少海穴直上3寸,与极泉成直线位上取穴。
少海
[定位]
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功效] 清心安神,通络止痛。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颈项强痛、臂麻手挛、四肢不举、胸胁疼痛、落枕。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眩晕。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
4.神志病症:癫狂痫、健忘、暴喑。
5.其他病症:疔疮、瘰疬、呕吐。
[解释]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藏神,属火,开窍于舌。心气不足或络脉瘀阻,均可导致心痛,心悸。心气不足或神明被扰则可见癫狂痫,健忘。舌为音之机,手少阴经别“系舌本”,心气不能通于舌,则见暴喑不能言。心火上炎则见头痛、牙痛。热毒内盛则见疔疮。本穴能宁心,安神,通络,泻火。为治疗上述诸症的重要腧穴之一。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取穴]
屈肘举臂,以手抱头,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灵道 língdào 通里 Tōnglǐ
[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肘臂疼痛,麻木。
2.头面五官病症:头昏目眩、目赤肿痛、舌强不语、暴喑。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怔忡。
4.泌尿系统病症:胃痛,干呕。
5.神志病症:癔病。
[操作] 直刺0.3寸。
[取穴]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处取之。
通里
[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
宁心安神,疏经通络,调理气血,利舌和营。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肩肘臂内后侧疼痛、腕痛、指挛。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眩、目痛、目赤、喉痹、面赤、咽喉肿痛、舌强、重舌、舌疮。
3.消化系统病症:咳嗽,哮喘。
4.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气短、心中懊恼。
5.泌尿系统病症:遗尿,尿血。
6.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经血过多。
7.神志病症:狂、癫、痫、癔病、暴喑不能言、悲愁不乐、健忘、失眠。
[解释]
本穴为心经络穴。其络脉系于舌本。舌为心之苗,舌为声音之机。故本穴治疗暴喑不能言,木舌、重舌、舌疮等。
[操作]
直刺0.2~0.5寸。
[取穴]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取之。
阴郄 Yīnxī
[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
宁心安神,清心除烦。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肩臂肘内后侧疼痛,麻木不仁,小指挛痛。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眩、喉痹、衄血、急性舌骨肌麻痹、暴喑不能言。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悸心痛、气短、胸中热。
4.消化系统病症:胃脘痛、霍乱吐泻、吐血。
5.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6.泌尿系统病症:尿失禁,尿血。
7.神志病症:心烦、惊恐、癫痫。
8.其他病症:骨蒸盗汗,洒淅恶寒。
[解释]
本穴与心经的其他穴位相比较,作用重以治疗骨蒸盗汗为见长,本穴具有滋心阴,清虚热的功效。
[操作]
直刺0.3~0.5寸。
[取穴]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取之。
神门 Shénmén
[定位]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
宁心安神,补益心气,疏经活络。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胸、肘、臂、腕、指弛缓,拘急,麻木不仁。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眩晕、目黄、面赤、舌疮、舌肿。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心烦、恍惚、惊悸,怔忡。
4.消化系统病症:胃痛、咽干不嗜食、呕血、吐血、大便脓血、黄疸。
5.泌尿系统病症:遗尿、尿血、尿道疼痛。
6.妇科病症:产后失血,月经不调,崩漏。
7.呼吸系统病症:喘逆上气,咳嗽,咳血。
8.神志病症:痴呆、悲哭狂笑、癫狂痫、暴喑、失眠、健忘、脏躁。
9.其他病症:疟疾,虚劳,身热恶寒。
[解释]
本穴为心经原穴,临床最为常用的本经腧穴。
1.心主血,心痛、心悸、心烦、恍惚等心疾,心气不足是基本病理机制。对这些病症,首选神门。
2.心藏神,各种神志病症,除审因论治外,当以本穴调心气而复神明。
3.心经经脉其络脉系于舌本,其经筋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由于这种经络的联系,本穴具有治疗头目、舌、咽喉、肺胃的多种病症。
4.心主血脉,凡血不循常道者,皆与心相关。治疗妇科及尿血、呕血等血症,都应将本穴作为首选穴之一。
[操作]直刺0.3~0.5寸。
[取穴]
仰掌,于豌豆骨后缘桡侧,当掌后第一横纹上取穴。
少府 Shǎofǔ
[定位]
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肘腋挛急,掌中热,手小指拘挛。
2.头面五官病症:咽痒,咽痛,咽中如有息肉状。鼻衄,鼻燥。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悸,胸痛,烦满少气。
4.泌尿生殖系统病症:阴痒、阴挺、月经过多、遗尿、小便不利。
5.神志病症:善笑,悲恐善惊。
6.其他病症:肠痈,疟疾。
[解释]
本穴善清心泻火。咽干、咽痛、鼻衄、鼻燥、阴痒、月经不调诸症,皆与心火亢盛有关,当选本穴治之。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取穴]
仰掌,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当小指与无名指指尖间凹陷处取穴。
少冲 Shǎochōng
[定位]
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功效]
醒脑开窍,清热熄风。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前臂内后廉痛,掌中热,手蜷不伸,手指麻木。
2.头面五官病症:目黄、舌本强、喉痹。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胁肋痛。
4.消化系统病症:吐血、大便脓血、黄疸。
5.神志病症:昏迷,小儿惊风。
6.其他病症:高热、中风、中暑、休克。
[解释]
退热,镇静,开窍醒神,为井穴的共有作用。因此,对于上述诸神志病症,五官病症皆可选用本穴,亦可与其他井穴交替或一起使用。
[操作]
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取穴]
微握拳,掌心向下,小指上翘,于小指爪甲桡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二线相交处取穴。
手少阴心经小结
取穴要点
腋窝顶点取极泉。
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中点取少海。
腕横纹尺侧端取神门。
神门上1寸取通里,神门上0.5寸取阴郄。
主治要点
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特殊作用
通里治舌咽病。
操作要点
极泉避开动脉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