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经络概述
    • 1.1 经络系统概貌
    • 1.2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 2 腧穴概述
    • 2.1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 2.2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 2.3 特定穴
    • 2.4 腧穴的定位方法
  • 3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
    • 3.1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 3.2 经络腧穴学术的历史发展
  • 4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 4.1 手太阴经络
    • 4.2 手太阴腧穴
  • 5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 5.1 手阳明经络
    • 5.2 手阳明腧穴
  • 6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 6.1 足阳明经络
    • 6.2 足阳明腧穴
  • 7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 7.1 足太阴经络
    • 7.2 足太阴腧穴
  • 8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 8.1 手少阴经络
    • 8.2 手少阴腧穴
  • 9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 9.1 手太阳经络
    • 9.2 手太阳腧穴
  • 10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 10.1 足太阳经络
    • 10.2 足太阳腧穴
  • 11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 11.1 足少阴经络
    • 11.2 足少阴腧穴
  • 12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 12.1 手厥阴经络
    • 12.2 手厥阴腧穴
  • 13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 13.1 手少阳经络
    • 13.2 手少阳腧穴
  • 14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 14.1 足少阳经络
    • 14.2 足少阳腧穴
  • 15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 15.1 足厥阴经络
    • 15.2 足厥阴腧穴
  • 16 奇经八脉
    • 16.1 督脉
    • 16.2 任脉
    • 16.3 冲脉
    • 16.4 带脉
    • 16.5 阳跻、阴跻脉
    • 16.6 阳维、阴维脉
    • 16.7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 17 奇穴
    • 17.1 头颈部穴
    • 17.2 胸腹部穴
    • 17.3 背部穴
    • 17.4 上肢部穴
    • 17.5 下肢部穴
  • 18 经络的纵横关系
    • 18.1 根与结
    • 18.2 标与本
    • 18.3 气街
    • 18.4 四海
手少阴经络

手少阴经脉

循行


[原文]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临床应用

 心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和神志,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情志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凡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而影响心神时,均可引起病变,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主要有心阳不足、心阴不足,实证主要有痰火扰心、心火上...
 

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

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大络 



 [原文]

《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 ;虚,则不能言。

 [注释]

  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

[语译]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人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 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经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