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经脉
1.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
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
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柱骨之会上:“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二掌骨间,入两筋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下入缺盆部,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
[分析]
外行线:次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鼻旁
内行线:属大肠,络肺。
联系脏腑和器官:属大肠,络肺,并同胃有直接联系。膈,下齿,口,鼻。
2.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注释]
目黄:结合经穴主病分析,此当指眼睛昏黄见症,不同于黄疸。
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
脉所过者:指本经脉外行所过之处。
寒栗不复:发冷战抖,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 :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分析]
(1)外经病候:发热口燥渴、咽喉疼痛、鼻衄、牙痛、目赤痛、颈肿、肩胛及上臂痛、或红肿灼热、或有寒冷感、手食指活动不利。
(2)内脏病候:脐腹疼痛、或腹痛走窜不定、肠鸣、大便溏泄或粘腻、或可兼见气急喘逆。
气盛有余-实证:经脉所过处发热而肿。
气虚不足-虚证:发冷颤抖,不易回复温暖。
[临床应用]
(1)内连脏俯的经络辩证应用
大肠居于腹中,与肺相为表里,为传导之官,传化糟粕。其病变主要为传导失常,可分为寒、热、虚、实四种证型。
寒证:症见腹痛喜温,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多沉迟。治宜取大肠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灸并用。
热证;症见大便臭秽,肛门热痛,或便下鲜血,或痢下赤白;若热结为肠痈,则腹痛拒按,双腿屈而不能伸展,苔多黄燥,脉滑数。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如曲池、手三里、温溜、天枢、足三里和大肠募穴、下合穴等为主,针用泻法。
虚证:症见大便失禁,或肛门滑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取足太阴、阳明经及任、督脉腧穴为主,如大横、太白、天枢、上巨虚、百会、长强、关元等,针灸并用。
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或下利不爽,里急后重,苔黄厚,脉滑数或沉实。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如合谷、曲池、天枢、上巨虚等;针用泻法,禁灸。
(2)外络肢节的经络辩证应用
本经病变多由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和大肠邪热上冲所致。
外邪痹阻:症见经脉循行部位酸楚疼痛,麻木,痿痹不用。治宜取本经腧穴,如肩髃、曲池、合谷等,针用泻法,可针灸并用。
热邪上冲:症见头痛、目黄、齿痛颊肿、唇吻瞤动、口喎、鼽衄、咽喉肿痛、口臭、苔黄、脉多弦数。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如商阳、合谷、曲池、下关、颊车等;针用泻法,可点刺出血。
手阳明络脉
[原文]
《灵抠·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
[注释]
曲颊偏齿:指下颌角呈弯曲处,络脉上行到下颌角,偏络于下齿龈。
痹膈:指胸膈痹阻。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跨过肩峰部,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另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耳内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病、耳聋、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