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之中传注的气称作“经气”。“经气”亦称为“真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明了经气的组成部分。故经络学说中所说的“经气”,其范围涉及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部分。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灵枢·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也。”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故《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络抗御外邪之功能,主要是依靠卫气来完成的,卫气首先充实于络脉,具有温养肌腠,润泽皮肤,启闭汗孔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说明卫气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官能》:“审于调气,明于经遂。” 由于经络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的生理功能,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调,病邪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故《灵枢·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
由于经络对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所以当人体脏腑的功能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发生疾病时,便可在该经脉循行的路线和所隶属的有关部位上,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
(二)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三)循经取穴
依据在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
(四)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
如头痛:
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