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文化
    • 1.1 第一二课时   中国历史概述
    • 1.2 第三四课时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
    • 1.3 第五六课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 1.4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 2 第二单元  中国旅游诗词
    • 2.1 第八课时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 2.2 第八课时第二节  ​诗词格律与楹联常识
    • 2.3 第九课时第三节  01-0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4 第十课时06-1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5 第六周 第十一十二课时11-1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6 第六周 第十三 十四课时16-2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7 第六周 第十五课时21-2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8 第六周  第十六课时26-31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3 第三单元 中国旅游楹联
    • 3.1 第七周  第十七十八课时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01-12
    • 3.2 第七周   第十九二十课时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13-25
  • 4 第四单元 中国旅游游记选读
    • 4.1 第七周  第二十一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01-02
    • 4.2 第七周  第二十二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03-04
    • 4.3 第八周二十三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 05-06
    • 4.4 第八周二十四课时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07-08
    • 4.5 第八周二十五二十六 课时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09-10理论课
  • 5 第五单元 中国民族知识
    • 5.1 第九周 第二十七二十八课时,单元测试及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
  • 6 第六单元 宗教知识
    • 6.1 第九周  第二十九 三十课时第四节佛教知识点1-2
    • 6.2 第九周第三十一、三十二课时  第四节 知识点6-10
    • 6.3 第十周  三十三三十四 道教
    • 6.4 第十周 三十五三十六  基督教
    • 6.5 第十周  三十七三十八  伊斯兰教
第六周 第十五课时21-2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21.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注释】

①韩愈于唐长庆二年(822年),为送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而作此诗,用“南”字韵。②鋐,即“簪”字。

③翠羽:翠鸟的羽毛。

④此二句是说,严氏此去桂林,山水秀美,虽不乘飞鸾,也远胜登仙。




【赏析】

A.诗首句紧扣桂林之得名,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兹地在湘南”,言外之意却是偏远却那么令人神往。

B.“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用“青罗带”“碧玉管”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做比喻可以说既妙又奇。

C.“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格外新异。除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

D.尾联归结到送行之意,写出了逸致,令人神往。


   

翻译:

    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此地就在湘南。

那里的江都像一条青青的纱罗衣带,山犹如一枚碧玉头簪。

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家家都自己种植黄甘。

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

22.蝶恋花·海南岛  (现代)叶剑英

    

    南海浮珠历万古,阅尽沧桑,挺作南天柱 。五指峰高人宿露,当年割据红区。

    旧是东坡留句处,椰树凌霄,扫尽长空雾。海角天涯今异古,丰收处处秧歌舞。


【注释】

浮珠:海南岛似珍珠浮于南海。

南天柱:海南岛如擎天柱屹立于中国南方。

五指:五指山是海南岛最高峰。

海角天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程哲在海南最南端海滨高达七米的两块巨石上,分别刻有“天涯”“海角”。“天涯海角”指极为偏远之地,这里指海南岛。

   


 【赏析】

A.这首叶剑英元帅作的词,洋溢着无比喜悦的情怀,高度赞美了国第二大宝岛一 海南岛。

B.上阕写南海明珠海南岛,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命的红色根据地,琼崖支队曾露宿在海南岛最高峰五指山上。

C.下阕写旧时坡被贬的蛮荒之地,现如今生机勃勃,一片碧绿,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景。

D.全词用词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23.夜入瞿唐峡  (唐)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注释】

①瞿唐峡:长江三峡从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瞿塘峡最为险要。

②拔稔暗船来:古时当地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

③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古代又名犹豫石。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阻挡行船。



【赏析】

A.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B.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

C.三句、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揭示瞿塘峡的奇险。

D.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前途命运难以预料,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濒堆”的感慨。

E.此诗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诗中的比喻尤其新颖别致,真可谓妙手天成。


24.乐山大佛 (现代)乐时鸣

乐山佛大世无双,肩并凌云脚踏江 。

西对峨眉东逝水,悬崖九曲望风降 。


【注释】

①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上。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故古人称其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②乐时鸣:1917年生,浙江定海人,老将军,作家,当代诗人,曾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③ 凌云:指凌云山。江:指岷江、大渡河、青衣江。④悬崖九曲:大佛右边有凌云崖九曲栈道。



【赏析】

A.这首诗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点出乐山大佛是举世无双的大佛,它顶天立地,脚踏江水,肩膀就与周边的高山并齐而直人云霄。

B.后面两句说大佛坐东面西,脚下江水滚滚东流,边上有九曲栈道凌空飞架,非常惊险。

C.这首诗借用乐山大佛周围的景观来衬托大佛之高大雄伟,盖世无双。


25.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②西风烈:西风凛冽劲厉。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茫茫之中,孤雁飞鸣。写战斗结束时的环境。③马蹄声碎:碎乱。喇叭声咽:军号幽咽低沉。④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⑤苍山如海:青山苍翠,如大海一样波澜壮阔。残阳如血:夕阳像血一样鲜红壮美。



[赏析]

A.这首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

B.上片起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练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C.下阕头二句,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漫道”二字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D.“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极有情味,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E.全词雄奇悲壮,气势如虹,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