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11.游武夷 南游吟草 (现代)郁达夫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注释】
[1]武夷:即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属典型的丹覆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还是儒、道、佛三教名山。
[2]郁达夫(1896-1945年):名文,宇达夫,浙江省富阳人。中国题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且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艺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3]西湖:指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也叫西子湖。
【赏析】
A.这是郁达夫游览武夷山后写的一首
B.诗歌用语清新自然、明白易懂。
C.开头两句写武夷山三十六雄峰与九曲清溪不同寻常的美景
D.结尾两可则把武夷山与西湖作比较,在对比中概括了武夷山“碧水丹山”之秀丽与雄伟并存的奇特美景,赋予武夷山以极高的审美评价。
12.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①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
②佩玉鸣鸾:昔日歌舞之声。佩玉:古时系在衣带上的玉饰。鸣鸾:古代卿士大夫所乘车前有状如鸾鸟的铃铛,走动则鸣。③南浦:指送别之地。
④帝子:指滕王李元婴。⑤槛:栏杆。
【赏析】
A.滕王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精通歌舞,善画蝴蝶,修建滕王阁。
B.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了《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练、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C.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 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
D.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加以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E.五六句由上联的侧重空间渐渐转向时间推移,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F.这首诗一共只有56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围绕“滕王阁”这个中心,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G.诗的结尾用对偶句作结,自然流动,不露痕迹,很有特色,显示出王勃对句的过人才力。
13.登庐山 (现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①葱茏:草木青翠茂盛的山顶。四百旋:庐山登山公路全长 35千米,盘旋近四百转。
②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有很多支流,故称九派。三吴: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一带,这里泛指长江下游。
③陶令:指陶渊明,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桃花源: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他虚构的与世隔绝、宁静和平的理想社会。
【赏析】
A.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跳,江山胜景,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
B.首联二山飞峙大江边”,“飞”字用得俊逸壮以容横飘,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待意与山意双美合齐漾读者心间。
C.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句,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 热风吹雨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到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也可以引申为热情之风,还可以引电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之风。
D.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对仗工整、语言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式画面。
E.最后两行诗人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14.趵突泉 (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①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②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名湖。③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④
【注释】
①泺(luò)水,古水名,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② 虚:空旷。③华不注:又名华山,金舆山。地处济南市东北,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④濯:洗。
【赏析】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的上片概括趵突泉的举世无双,“泺水发源天下无"“风旱不愁东海枯”。
C.下片先用夸张的手法,说趵突泉蒸腾的水汽润泽着华不注山拟涌的波涛震撼着大明湖,以此进一步衬托趵突泉非凡的气势。
D.最后两句抒情,以泉水能濯尘洗心,抒发了自己冰雪般的高洁品格。
15.游少林寺 (唐)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屣倚对珠林。①
雁塔霜风古,龙池岁月深。②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③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注释】
①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屣:鞋子。
②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后来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
③ 绀:青赤之色。霁:雨雪后天放晴。
【赏析】
A.这是唐初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作。
B.诗的上片写人寺游赏古迹,抒写诗人对少林名利的教仰心情,下片记述游赏过程中景色变化,以及归路晚景之绮丽,显示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写景抒情的精巧笔致。
C.首联概写游寺。“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
D.颌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另一处是龙池,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
E.颈联再写遍游以后的时间变化。“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F.无论从构思、 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历代山水诗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