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文化
    • 1.1 第一二课时   中国历史概述
    • 1.2 第三四课时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
    • 1.3 第五六课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 1.4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 2 第二单元  中国旅游诗词
    • 2.1 第八课时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 2.2 第八课时第二节  ​诗词格律与楹联常识
    • 2.3 第九课时第三节  01-0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4 第十课时06-1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5 第六周 第十一十二课时11-1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6 第六周 第十三 十四课时16-2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7 第六周 第十五课时21-2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8 第六周  第十六课时26-31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3 第三单元 中国旅游楹联
    • 3.1 第七周  第十七十八课时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01-12
    • 3.2 第七周   第十九二十课时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13-25
  • 4 第四单元 中国旅游游记选读
    • 4.1 第七周  第二十一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01-02
    • 4.2 第七周  第二十二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03-04
    • 4.3 第八周二十三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 05-06
    • 4.4 第八周二十四课时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07-08
    • 4.5 第八周二十五二十六 课时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09-10理论课
  • 5 第五单元 中国民族知识
    • 5.1 第九周 第二十七二十八课时,单元测试及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
  • 6 第六单元 宗教知识
    • 6.1 第九周  第二十九 三十课时第四节佛教知识点1-2
    • 6.2 第九周第三十一、三十二课时  第四节 知识点6-10
    • 6.3 第十周  三十三三十四 道教
    • 6.4 第十周 三十五三十六  基督教
    • 6.5 第十周  三十七三十八  伊斯兰教
第十课时06-1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6.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①判官:唐代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②凋:凋谢。

③二十四桥:位于扬州旧城西门外。④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赏析】

    A.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B.诗前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给人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C.后面两句表达怀念友人的思想情怀,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诗因桥面咏出,桥亦因诗而闻名。

    D.这首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7.春题湖上(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 蒲:一种水草① 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② 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③ 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象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⑤ 勾留:留恋。 


【赏析】 

    A.这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作,也是一首播写杭州西湖春景的名诗。

    B.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C.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彩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E.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8.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豚:小猪。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若许:如果允许。

乘月:趁着月夜出游。无时:随时。



【赏析】

A.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B.首联谊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成花明又村”是千古名句。它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由自然到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农家祭社祈年,满含着丰收的期待,也表现了陆游对吾土吾民之爱。

D.尾联是全诗的总结, 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夜叩门”与首联的“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耐人寻味。

E.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9.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①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②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騋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④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⑤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⑥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赏析】

A.这是柳永的首传世佳作,据传此词是柳永作赠两浙转运使孙何的。以大开大圈,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象。

B.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区位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味主题。

C.下片重点描写西湖湖山之美,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E.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翻译:

       地理位置优越,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着夸赞生活的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的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10.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唐)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 云松。


【注释】

  韦仲堪:是李白的好友,当时任青阳县令。 ② 九江:此处指长江。③卧云:指隐居。

[赏析]

A.此诗上片四句写景,诗人用奇特的比喻“绿水”“芙蓉”,写出了九华山的美丽量象以及自己的神往。

B.下片四句抒情, 写对韦仲堪在青阳过着“卧云松”清闲生活的美慕,从而进步写出了对九华山的向往之情,表达了诗人隐逸的情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