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文化
    • 1.1 第一二课时   中国历史概述
    • 1.2 第三四课时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
    • 1.3 第五六课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 1.4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 2 第二单元  中国旅游诗词
    • 2.1 第八课时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 2.2 第八课时第二节  ​诗词格律与楹联常识
    • 2.3 第九课时第三节  01-0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4 第十课时06-1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5 第六周 第十一十二课时11-1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6 第六周 第十三 十四课时16-20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7 第六周 第十五课时21-25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2.8 第六周  第十六课时26-31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 3 第三单元 中国旅游楹联
    • 3.1 第七周  第十七十八课时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01-12
    • 3.2 第七周   第十九二十课时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13-25
  • 4 第四单元 中国旅游游记选读
    • 4.1 第七周  第二十一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01-02
    • 4.2 第七周  第二十二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03-04
    • 4.3 第八周二十三课时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 05-06
    • 4.4 第八周二十四课时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07-08
    • 4.5 第八周二十五二十六 课时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09-10理论课
  • 5 第五单元 中国民族知识
    • 5.1 第九周 第二十七二十八课时,单元测试及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
  • 6 第六单元 宗教知识
    • 6.1 第九周  第二十九 三十课时第四节佛教知识点1-2
    • 6.2 第九周第三十一、三十二课时  第四节 知识点6-10
    • 6.3 第十周  三十三三十四 道教
    • 6.4 第十周 三十五三十六  基督教
    • 6.5 第十周  三十七三十八  伊斯兰教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第四节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一、姓氏称谓

1、姓氏

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2.2万个。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是一种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

姓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性方面决定,比如:姬、姜、嬴、妊、姒、妫(归)等都是带有字偏旁。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姓氏整个大部落的标志,而氏是氏从属于姓,黄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氏称谓古代贵族的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于区别子孙的出身。战国以后姓与氏合二为一。汉朝开始从天子到百姓人人都可以有姓了。

2、名、字、号

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一个称号。幼时起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成年后取的别名,男人是20岁举行冠礼;女人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15岁举行及笄礼,开始取字。字是名的阐释和补充,诸葛亮字孔明、 岳飞字岳鹏举、韩愈字韩退之(意思相反)。

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或美称。还有一种是混号或是外号。 

名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下对上 或是平辈称字。名人雅士的号称呼多一些,李白,青莲居士 陆游 放翁。       

3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加给的称号。帝王谥号由礼官拟议、即位皇帝认可。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宋以后谥号均为褒义。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祭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一般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为祖,后面的皇帝称为宗。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新年号,叫改元

习惯上隋之前的皇帝都是称谥号:汉武帝、隋文帝等。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明清称年号,万历、崇祯、嘉庆。

4避讳

人们言谈书写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避开,用别的词语代替叫避讳。

对帝王和孔子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君讳或圣讳;人子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称为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

改字:  康熙皇帝玄烨  玄武门-神武门、玄武大帝-真武大帝。

空字

缺笔 : 故宫中轴线线的门子都没有勾。

改读:  《红楼梦》,林黛玉母亲名敏  所以读书遇到这个字 读密 写字遇到敏字就少写一两笔。

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

有称官爵的,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他的诗集叫作《杜工部集》;有称地望的,如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他的文集叫作《临川先生文集》;有称排行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的,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特有的选官制度,开始于隋朝,发展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

乡试:各省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为大比。考期在秋季所以称为秋闱。生员称为序生,俗称秀才  考中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由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在京师贡院进行。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称为春闱也成礼闱。中者为 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地点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取三甲。

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人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称,叫连中三元

 

三、四时、二十四节气

1、四时: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商代和西周前期,分春秋两时。后来历法逐渐详密才变成四季,所以有的书中会说春秋冬夏。

有了四季,按夏历12个月,每一季有三个月,以孟、仲、季来表示。

2、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独到之处,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2016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关于地支与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实际应用:纪年、记属相、记时辰。详见P42

 时辰:子(23~1时)丑(1~3时)寅(3~5时)卯(5~7时)辰(7~9时)巳(9~11时)午(11~13时)未(13~15时)申(15~17时)酉(17~19时)戌(19~21时)亥(21~23时)

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