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学
中国是水稻、小麦、大豆、苎麻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丝绸享誉世界。
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确立耕作与时令的关系,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铁犁牛耕。秦汉出现耦犁与耧车,汉代在南方出现了双季稻。汉代龙骨水车,西汉晚期氾胜之所著的《氾胜之书》被认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第一部完整农书。唐朝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尊为“茶圣”。
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综合性农学巨著。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贯穿着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著作。
二、中医中药
1、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强调“治病需治人”,心理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即“天人合一”。当人体活动与自然环境不协调时就产生了疾病。
战国时期扁鹊首创望、闻、听、切“四诊法”,成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辩证的总纲,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和意念疗法等。
2、中华名医与名著
西汉:《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包括《素问》、《灵枢》;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的张仲景开启临床辩证论的先河,被尊称为 “医圣”,代表作有《伤寒杂病论》。华佗精于外科手术、针灸及内、妇、儿各科名医,被誉为“神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全身麻醉施行腹腔手术,这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发明了“五禽戏”,是古代健身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黄浦謐《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朝:唐太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医校,比欧洲人早了200年,唐政府编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孙思邈《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学盛典”,本人被誉为“药王”。
北宋:医学家王惟一监制了两具刻有经脉腧穴的针灸铜人,作为针灸考试教学之用。
南宋:宋慈著《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300年。
金元:出现刘完素、张从政、李杲、朱震亨,四大医学流派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当今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证最详实的药物著作。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女科学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3、中药
中医中药、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1)中药材:指加工炮制可以直接供药房配剂及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药。
人参:因形似人形而得名,吉林人参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三七:俗称“金不换”“三七补药第一”之誉;
冬虫夏草:产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
鹿茸:是梅花鹿或马鹿等雌性鹿没有长成硬骨时的“密生茸毛的幼角”,带茸毛、含血液。
(2)中成药:指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
分丸、散、膏、丹、片、口服液、药酒等。山西定坤丹、大活络丹、漳州片仔癀、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六神丸等著名中成药。
三、天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天象观测、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1、天象观测
1)《诗经》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的日期和日食记录。
2)《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每76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中国是每次都拥有记录的唯一国家。
3)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书中记录了800多个恒星的名字,并划分其星宿和体系。
4)《汉书.五行志》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
5)唐代和尚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发现恒星位置移动现象。
2、仪器制作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圭表,用来度量日影的长短。
1)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写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运浑天仪》等著作。
2)宋代:苏颂等人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它的一套动力装置“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3)元朝:郭守敬刨制和改进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如筒仪、高表、仰仪等。
3、编订历法
古人勤奋观测日月星城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这些天象找出规律,用来确定四季、编辑历法,为生产生活服务。
1)远古时代:制定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法《黄帝历》。
2)夏朝:制定出了以阴历正月为岁首的《夏历》,是现代阴历的起源。
3)商周: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使用阴阳合历,设置闰月以调整历差。
4)西汉:邓平、唐都、落下闳修订《太阳历》,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法。
5)南北朝:祖冲之的《大明历》、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
6)元代:郭守敬《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国际通行公历完全相同,比之早了300年 。
四、数学
要制定历法,就得精于计算,所以数学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1)4000年前:战国《尸子》载,有了圆、方、平、直等形状的概念。
2)商代:甲骨文自然数记载已经使用十进制,先秦八卦学说使用二进制。
3)西周;贵族子弟要求学习“六艺”,商高是中国见于著述的第一位数学家。
4)春秋:已经有了九九乘法口诀,有分数的概念。
5)两汉: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算学著作和学者,标志着中国算学正式形成。
西汉:《周髀算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书中记录了分数运算和开平方方法,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
东汉:《九章算术》是我国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运算法则,《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最早提出了十进小数的概念。
6)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还准确的提出了球体积公式的推算原理,称祖氏原理。
7)宋元:珠算出现。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在植物纤维纸出现之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材料非常原始。
西方人用羊皮、泥板和树叶;中国人用龟甲、兽骨、象牙、金石、竹简、木片和绢帛。
1)西汉:古人用丝絮制成薄片,叫做“絮纸”,是我国造纸术的萌芽。
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渔网等为原料造出了纸,人称“蔡侯纸”。
3)魏晋:纸张已普遍使用,成为我国主要书写工具。
4)隋唐:造纸手工业遍及全国,原料扩大到用藤和桑皮。
5)唐代:宣州的宣纸,久负盛名、沿用至今。
6)南宋:南方已盛产竹纸,开始使用稻、麦草等造纸。
2、印刷术
印刷术被称为人类“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重大贡献。
1)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唐代日臻成熟,开始大量印刷书籍。刻印于868年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数量、质量达到了高峰。
2)活字印刷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随后又有了锡、铜活字,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印刷事业的发展。
3、火药
火药源于我国长生不老的炼丹术。
1)唐代:孙思邈提出硫黄、硝石、木炭制成药粉用以发火炼丹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在军事昂运用。
2)宋代:出现了“霹雳炮”“震天炮”等火器,宋代曾公亮等人著《武经总要》记载了最早的火药兵器。南宋射击性管型火器被发明制造出来,是现代枪炮的前身。
3)约13世纪:火药经蒙古人传到阿拉伯,而欧洲人在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器的制造与使用,从而改变了欧洲的进程。
4、指南针
1)黄帝战蚩尤时期:传说黄帝就制造指南车来辨认方向;
2)战国:人们发现了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造出了司南。
3)北宋:出现了人为磁化金属制造的指南鱼和指南针,沈括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发现了磁偏角。
4)南宋:人们把磁针安在有方位的罗盘上,使用更为方便。
指南针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12—13世纪,罗盘针由海路传到阿拉伯,后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一系列远航和地理发现提供了条件。
六、其他科技成果
1)两汉:人民首创“井渠”坎儿井,是旱地节水技术。(长城、大运河、坎井)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古代地学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水文地理著作
4)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徐宏祖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研究岩溶地貌的人,《徐霞客游记》。王士性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始祖,著作《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