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体流变(不在考纲范围,自由了解)
二、诗词格律常识
1、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代称为今体。
2、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古体诗。
3、近体诗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诗,是五七言的律诗与绝句,在唐代成熟并繁荣,律诗的基本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四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个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
4、绝句也叫截句,就是格律上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取上片,或截取下片,或截取中间两联,或截取首尾两联。
5、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在诗词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押韵就是要把同韵的两个字或是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叫做押韵。“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押偶不押奇。律诗二四六八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近体诗押韵是根据韵书,即《切韵》或《唐韵》,共206韵,作诗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的,所以称为官韵。
到了宋元之后,可以用的韵合并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此后格律诗都是依据平水韵。也称诗韵。如果写诗不遵照诗韵来写,称为出韵。
6、平仄发展:平仄和汉语四声有密切关系,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是他们不是一一对应。
其一、古汉语的平声演变成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
其二、古上声字,有一部分演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
其三、古去声字在普通话中全部演变为去声。
此外、一部分古上声字和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叶演变为去声。
7、对仗: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山重水复”。对偶形式又分句中对“柳暗花明”和两句相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对仗分类:工对、邻对、宽对、借对及流水对等几种基本类型。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三、楹联常识
楹联俗称对联或是对子,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
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秦汉以前过年悬挂桃符用来驱鬼。“神荼”、“郁垒”两块木板。这种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命学士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幅春联。
宋代新年悬挂桃符相当普遍,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了此时的盛况。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明代,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
2、楹联分类:春联、门联、堂联、贺联、挽联、赠联、自勉联、行业联、言志联、名胜古迹联
3、楹联的特点。
楹联是由律诗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反映了之间的密切关系,也称为张贴的诗。
总体概括对联应具备以下几点:
其一、字数要相等,断句一致。
其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其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其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其五、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联;
其六、对联的横批,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