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赵树理方向”
微课件
3.拓展资源
“赵树理方向”的历史建构
历史背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讲话》对文学的定位
这种历史建构来自多个方面,是多种力量的组合:
首先,是批评的支持:赵树理从《小二黑结婚》开始为文体重视,此后又很多作品问世。但是最初对赵树理的评价并不一致。有人就认为赵树理的创作时“低级通俗故事”,是“海派”。左翼文学家则普遍给予他热情的赞扬,但身在国统区的郭沫若、茅盾和解放区的周扬、陈荒煤的评价并不一致。而且,《小二黑结婚》尽管是在“讲话”之后发表的,但是赵树理其时并没有读到。
正是在解放区的周扬意识到了赵树理创作的政治意义,并且第一个对它进行了阐释,在如郭、茅等人那样指出了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价值之之后,他总结道:赵树理的作品“是毛泽东思想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上的胜利”。1947年7、8月,在晋冀鲁豫边区联合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陈荒煤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陈荒煤认为:“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因为他的作品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陈荒煤的创意在于,他最终从赵树理的创作中为毛泽东的讲话提供了论据:“赵树理同志的创作,创造了一种新形式,这形式也仍会继续发展,更趋完美。单纯从形式来模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文艺工作者今天的根本问题仍然是与工、农、兵思想情感相结合,也唯有如此,才能组后的解决了形式问题……”这是权威力量的认证,对于作家的经典化至关重要。
第二,出版与传播:
小说写于1943年5月,出版于1943年9月,初版印发4000册。
据杨献珍(原北方局党校校长)的说法:小说在1942年就写出了,杨读后十分满意,交给彭总的夫人浦安修,浦其时主持妇救会工作,正在准备一些宣传婚姻法的材料。因为小说在他们看来主要是涉及婚姻自由的问题。浦将小说交给彭总,彭总时任北方局书记,认为可以出版,赵树理就把书稿交送新华书店出版。然而追问过几次,3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音信,赵树理取出书稿,交给杨献珍,杨向彭总做了汇报。彭随后就题词:“象这样从群众中调查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然后交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送新华书店,这样,1943年9月间小说正是面世。初版连印两万册。其他地方也都纷纷翻印。
另一种说法来自华北新华书店的人员,他们说,他们对《小二黑结婚》是十分重视的,只是因为报纸的版面小,除了《新民主主义论》还没有其他的连载,因此必须出单行本。报社人手紧,主要任务是出版报纸,因此,不能不稍稍推后。小说5月完稿,6月交付书店,9月出版,这就说明出版工作根本没有延误。
勿论上述论争的内容如何,小说的出版在当时被作为重要的政治工作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的小说在当年被拖延不出的原因,第一可能的确是人手紧张,第二则是因为当时某些人对赵树理的大众化有看法,有意拖延的缘故。从华北新华书店的发展历程来看,拖延的说法是不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前者,因为原来他仅仅是发行、印刷的机构,并没有编辑部。
传播途径:解放区出版传播业的大发展。即便如此,书籍出版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物质条件的艰苦。主要依靠石板河木板印刷,铅印机器很稀有。纸张也非常缺乏。有限的纸张大都用来印刷党的重要文件、宣传品,能够列入出版计划的小说应该很少。据说,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出版时就使用了粗糙的草纸,而徐懋庸的出版的《理水》注则使用了较好的、从国统区来的纸张,这还被看作出版界有宗派主义的倾向。
最初报纸和书记出版之后,主要是依靠内部的分配进行流通,后来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需要,开始重视发展书报的流通发行工作。
传播环境:解放区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为小说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他媒介:武乡光明剧团、襄垣县秧歌剧团、蒲剧、中路梆子等争相改编。
第三,精神上、艺术上与民间精神需求的“潜结构”的契合。
“大团圆”的结局、
当然,赵树理被作为新文学的“方向”,也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短时间内并没有形成文坛兴盛的局面。作家们大都忙着下乡去与工农兵结合去了。而改造世界观、熟悉工农兵的生活和语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位重要的作家赵树理和孙犁适时地出现了,他们不需要“磨合”,因为他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俗一雅,更好体现了毛泽东讲话中关于“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孙犁的问题在于他的小说有一种温情脉脉的小资情调,因此未能进一步为主流所关注,而赵树理则成为解放区文学界的耀眼的明星。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1.实践了毛泽东延安讲话的文学“新人”
他被解释为一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他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即农民在获得了初步的政治和经济解放之后在文化、文学上的要求的反映。他们需要有比较通俗的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的生活又有与他们的生活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应运而生。
2.赵树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因与农民血肉与共的精神联系而产生的大众化的特点。
他与农民的对话不是自上而下的赐予(启蒙与被启蒙),而是因为他来自农民,甚至本人就是一个农民,所以他能够真正了解农民的精神需要,知道农民的痛苦所在。
3.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作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首先是一个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这种身份决定了他的创作“问题小说”的性质。这一特点好的方面是,能够深入群众,真正发现问题,在配合政治宣传的同时,又能够结合实际。在另一方面,在党的政策出现偏差时,又容易出现危机。同时在艺术上,有时不利于人物完整性的塑造,如李有才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分就被忽视了。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1.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A.老一代的农民形象 如二诸葛、三仙姑(《小二黑结婚》)、老秦(《李有才板话》)等,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背负沉重的文化包袱。他们不同于阿Q、闰土等形象的地方在于,他们在社会大变动的环境中,面临着不变也得变的前景(这说明了赵树理和五四新文化的精神联系:“新启蒙主义”)。
B.年轻一代的农民,甚至知识分子和干部也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而发生蜕变,如金旺、兴旺兄弟、小元(《李有才板话》)、小昌等(农村政权不纯——这是赵树理的敏锐发现,是一般的革命文学所没有注意到的,由此他写出了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在继承新文学的同时发展了新文学,贡献了新的经验)。
C.时代新人: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新的内容、新的人物类型,是赵树理的贡献)。前者的爱情建立在一种对新的民主社会的渴求之上,带有更多社会变革色彩的爱情,因此他们的爱情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
2.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A.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小说的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抛弃了传统评述容易啰嗦的弊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洁明快。
B.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了传统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合在叙事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少有静物式的景物和心理描写。这里尤其是《小二黑结婚》。以人物和故事为中心(举例:《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盘龙峪》)
C.语言上,口语化,但不使用方言,歇后语等。周扬说,在故事叙述中,仍然注意使用用群众语言,这表现了他追求人物和环境的相称问题。
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也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在地户;只有东头特别,外来的开荒的占一半,日子过倒楣了的杂姓,也差不多占一半,姓阎的只有三家,也是破了产卖了房子才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