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莎菲形象的认识、莎菲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微课件:
3.拓展资源
4.微导学
丁玲创作的四个阶段
1.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塑造叛逆、苦闷、追求知识女性形象,奠定文坛地位。
2、1930-1936年。《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水》。左翼小说:革命题材的现实性;阶级视角。
3、1936-1949年。主要是延安时期的创作,其次是在河北参加土改运动时期的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1979-1986年。《牛棚小品》《魍魉世界》《在严寒的日子里》。杂文创作。
《莎菲女士的日记》导读
1.《莎菲》的基本内容
小说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中期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主要人物有莎菲、苇弟、凌吉士、云霖、毓芳、蕴姊等。作者划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
2.莎菲女士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莎菲是与封建传统女性迥异的新女性。
第二,莎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第三,莎菲有着强烈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第四,莎菲是个远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
3.莎菲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丁玲是继冰心、冯沅君、庐隐之后,踏着“五四”思潮的余绪登上文坛的,她以新的姿态、卓越的笔致表现了女性的追求与失落。《莎菲》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被称为女性的《沉沦》。这正反映了五四落潮期青年人的困境。因此说,《莎菲》具有时代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茅盾、杨义、夏志清等人的评价
茅盾:“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
杨义:“解剖人物灵魂裂变的心理小说”; “为蜕变中的个性主义唱了一曲格调凄厉而又充满才情的哀歌”
夏志清:流露着一个生活在罪恶都市中的热情女郎的性苦闷与无可奈何的烦躁。
5.小说的日记体与心理描写契合的特点
在文体形式上,采用了日记体。共有34篇日记组成,日记时间是从头一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日记这种直抒胸臆的形式正好为莎菲抒发理想、倾吐苦闷提供了通畅的渠道,给了她一个自由挥洒的空间。有利于对主人公精微细腻的心理刻划。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导读
导入语:如果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那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华彩文学乐章中的另一力作。
(一)写作背景
1.政策背景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实行
2.生活基础
1946年,丁玲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来到了涿鹿县桑干河畔的温泉屯,亲自参与了当地的土改斗争。这是丁玲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生活基础。
(二)写作动力
1.毛泽东的鼓励:《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2.冯雪峰的期待
你工作了多年,生活了多年,斗争了(也被斗争了)多年,是否已准备从事比较概括性的,历史性的,思想性的较巨型的作品的写作?请告诉我,——这实在是我最关心的。
(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第一,表现在顾涌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第二,表现在黑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第三,表现在对侯忠全退地的行动描写上。
第四,表现在对农会主任程仁复杂的心理描写上。
(四)出版及获奖:
出版的曲折:周扬的拖延,胡乔木的力推
获奖的荣耀: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
奖金的捐献:5万卢布捐献给全国妇联儿童基金会
结语:《桑干河上》这部作品主题明确,结构完整,人物生动活泼,反映出了农村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它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乃实至名归。如果说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像“女儿红”一样香气清冽的话,那么,经过20余年的生活积累和创作沉淀,她的《太阳》则如“茅台”的芬芳,闻之即醉。其史诗般的气魄总能使人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