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家》的创作背景、主题与艺术特色;高觉新、高觉慧形象的认识。
微视频
微课件
4.拓展资源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一、巴金的生平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文学桂冠:1982年 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 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2001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二 、前期小说创作特点
巴金前期的小说数量多,且主要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 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您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
巴金前期小说可以分为两类:
1.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灭亡》里充斥着的是一种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里;《灭亡》里的杜大心:一个暗夜里绝望呼叫的英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里的各种知识青年的性格:“多余人”周如水,势力堕落的张小川,病态人物吴仁民,“近乎健全的女性”李佩珠等;
《灭亡》一改五四以来文学伤感的情调,让读者拥有了自己的英雄;《爱情三部曲》使当时的青年读者从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种种心境,思考不同的生活道路,故他的作品在青年中大受欢迎。
2.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三 、《家》的杰出成就
“激流三部曲”由《家》(1933)、《春》(1938)、《秋》(1940)三部长篇组成,其中,以《家》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家》1931年完成,最初发表在上海《时报》上时题为《激流》,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改为《家》。
1.《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从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多侧面地暴露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与专制,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露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2.人物塑造的成功:
高老太爷: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幼稚而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
觉新: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想矛盾,清醒而懦弱、顺从以及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觉慧和觉新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
1.主要艺术特色
(1)抒发真挚浓郁的激情:《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有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2)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
(3)舒缓自然、生活化的结构 :《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4)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一、后期小说创作特点
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巴金后期小说的类型:
1.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
2.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
一、 《憩园》和《寒夜》
1.《憩园》
《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
《家》和《憩园》虽然都写《家》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和深度不同:《家》在反映青年反抗的同时,着重揭露的是封建制度对年轻一代青春、爱情和身心的残害,《憩园》则集中揭示封建阶级本身所经历的人格的堕落及人性的扭曲过程;《憩园》的构思是企图更全面地揭示封建制度及其伦理观念的罪恶本质,补充并拓展了《家》原有的主题。
《憩园》中意识到人性和人世间的复杂性:故杨老三的形象,既使人厌恶,又不免使人产生同情,因而作品中也有带有“挽歌”的情调;
《憩园》比较圆熟的结构形式和“复调”(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的审美效果。
2.《寒夜》
《寒夜》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
人物形象分析: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