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搜索结果
-
1 戏曲鉴赏 绪论
-
2 戏曲的历史形态
-
2.1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
-
2.2 优戏——从“优孟衣冠”到“参军戏”
-
2.3 宋元南戏——人伦戏剧
-
2.4 杂剧——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2.5 杂剧的体制
-
2.6 王实甫与《西厢记》
-
2.7 马致远与《汉宫秋》
-
2.8 传奇——戏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
2.9 汤显祖《牡丹亭》——人性绝唱
-
2.10 传奇双璧——《桃花扇》与《长生殿》
-
2.11 《桃花扇》的历史改编
-
2.12 花、雅之争
-
2.13 花部的崛起与清代地方戏
-
2.14 清代地方戏——《清风亭》与《白蛇传》
-
3 戏曲的文学特点
-
3.1 戏曲文学——代言体剧诗
-
3.2 剧诗——写意与传情
-
3.3 剧诗——寓情于景的意境创造
-
3.4 剧诗——戏剧人物性格化的诗
-
3.5 曲白相生
-
3.6 由简入繁与冷热相继
-
3.7 情与理的融合
-
3.8 李渔的编剧理论
-
3.9 戏曲文学的“志”
-
3.10 戏曲的抒情与形式美
-
3.11 戏曲文学的娱乐性
-
3.12 行动——人物性格的塑造载体
-
3.13 戏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
3.14 戏曲剧目的三并举
-
3.15 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
3.16 经典的整理改编
-
3.17 新编历史剧
-
3.18 现代戏的题材选择
-
4 独具魅力的表演体系
-
4.1 戏曲表演的歌舞性
-
4.2 戏曲表演的综合性
-
4.3 四功——唱、念、做、打
-
4.4 五法——手、演、身、法、步
-
4.5 戏曲表演的程式性
-
4.6 戏曲表演的写意性
-
4.7 戏曲的角色行当
-
4.8 虚拟化与虚实相生
-
4.9 戏曲的服装
-
4.10 生活真是与艺术真实
-
4.11 形神兼备的舞台体验
-
4.12 刻模子与艺术创新
-
4.13 中国戏曲流派
-
4.14 从四大须生到四大名旦
-
5 突出写意的舞台美术
-
5.1 戏曲装扮与戏曲脸谱
-
5.2 戏曲砌末道具与音乐场面
-
6 多层次声腔剧种的差异与发展
-
6.1 中国戏曲旋律声腔的三大系统
-
6.2 地方剧种的声腔流变
-
7 “推陈出新”与“戏曲危机”
-
8 “振兴戏曲”与“与时俱进”
-
9 阅读
选择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