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单元
    • 1.1 绪论
    • 1.2 讨论
    • 1.3 上皮组织
    • 1.4 讨论
    • 1.5 上皮组织实验
  • 2 第二单元
    • 2.1 固有结缔组织
    • 2.2 结缔组织实验
  • 3 第三单元
    • 3.1 软骨和骨
    • 3.2 软骨和骨实验
  • 4 第四单元
    • 4.1 血液
    • 4.2 血液实验
    • 4.3 肌组织
    • 4.4 肌组织实验
  • 5 第五单元
    • 5.1 神经组织
    • 5.2 神经组织实验
  • 6 第六单元
    • 6.1 循环系统
    • 6.2 循环系统实验
  • 7 第七单元
    • 7.1 免疫系统
  • 8 第八单元
    • 8.1 内分泌系统
  • 9 第九单元
    • 9.1 消化管
    • 9.2 消化管实验
  • 10 第十单元
    • 10.1 消化腺
    • 10.2 消化腺实验
  • 11 第十一单元
    • 11.1 呼吸系统
    • 11.2 泌尿系统
  • 12 第十二单元
    • 12.1 男性生殖系统
  • 13 第十三单元
    • 13.1 女性生殖系统
  • 14 第十四单元
    • 14.1 胚胎学总论
  • 15 各专业大纲
    • 15.1 临床、全科、麻醉、儿科医学本科专业
    • 15.2 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
    • 15.3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
    • 15.4 检验医学本科专业
    • 15.5 护理学本科专业
    • 15.6 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
    • 15.7 卫生检验与检疫本科专业
    • 15.8 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大纲
  • 16 授课教案
    • 16.1 绪论和上皮组织
    • 16.2 结缔组织
    • 16.3 软骨和骨
    • 16.4 肌组织和血液
    • 16.5 神经组织
    • 16.6 循环系统
    • 16.7 免疫系统
    • 16.8 内分泌系统
    • 16.9 消化管
    • 16.10 消化腺
    • 16.11 呼吸和泌尿系统
    • 16.12 男性生殖系统
    • 16.13 女性生殖系统
    • 16.14 胚胎学总论
  • 17 组织胚胎学电子教材
    • 17.1 组织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教材
上皮组织


1.2 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共同特征:

1.细胞多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呈层状或膜状,被覆于体表或内衬于体内管、腔及囊的内表面,构成器官的边界。

2.上皮细胞呈极性分布,即细胞的一端朝向腔面或体表,此端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端称基底面,基底面依靠一层均质状的薄膜即基膜与其深面的结缔组织相连接。

3.上皮组织无血管,其营养靠深部结缔组织的毛细血管,经细胞间质透过基膜供应;

4.主要执行保护、分泌、排泄、吸收、感觉功能。

(一)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紧密相嵌排列而成,扁平细胞基底部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单层扁平上皮内衬于心、血管及淋巴管腔面的称内皮;被覆体腔浆膜表面者称间皮。此外,还分布在肾小囊壁层等处。这种上皮表面光滑,减少磨擦,有利于接触物的移动。

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由一层立方细胞紧密排列而成,基底部借基膜与结缔组织连接,这种上皮分布在某些腺导管及肾小管等处,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由一层柱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细胞基底部借基膜与结缔组织连接,这种上皮分布在胃、肠管粘膜、子宫内膜及输卵管粘膜等处,具有保护、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lar epithelium)典型的假复层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及锥体细胞等四种细胞构成。这种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粘膜。柱状细胞的纤毛具有定向摆动的特性,此外,杯状细胞分泌粘液能粘附尘粒,因而对呼吸道具有保护作用。

(二)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紧密排列而成。根据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是否有角化,分为两种:分布在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称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较强的抗磨损作用;分布在口腔(硬腭除外)、食管等湿润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称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2.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又称移行上皮,这种上皮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及膀恍等处,由多层细胞构成,其特点是上皮细胞层数可随器官的胀缩而改变。


二、腺上皮glandular  epiihelium)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结构成分的器官称腺(gland)。

(一)腺的发生及分类

腺上皮是由胚胎时期的被覆上皮向深部结缔组织增生、迁移而形成的,增生的细胞深入结缔组织中,最初先形成突出的上皮索,然后进一步分化成腺。腺有两类,即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二)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1.导管部管壁由上皮围成,与腺泡连通,除具有输送分泌物外,有的导管上皮兼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2.分泌部又称腺泡,由腺上皮细胞围成,中央为腺泡腔,与腺导管相连,具有分泌功能,腺泡又可分为粘液性腺泡、浆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细胞衣(cell coat):又称糖衣,为一薄层绒毛状的复合糖,具有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等功能。

2)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3)纤毛(cilium):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镜下能看见。纤毛的内部结构比微绒毛复杂。电镜下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有纵向排列的微管。微管排列有一定规律,中央为2条完整微管,周围为9组成对双联微管。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基本相同,纤毛中的微管与基体的微管相连。微管与纤毛的摆动有关

2.上皮细胞侧面  

1)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呈点状、斑状或带状,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和单层立方上皮,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呈箍状环绕细胞。除有机械性连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封闭细胞顶部细胞间隙,形成闭锁小带,起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又称粘着小带。呈长短不等的带状,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常见于上皮细胞间和心肌细胞间。除有粘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desmosome):又称粘着斑。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在易受机械性刺激和摩擦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多见。在某些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即与深层结缔组织的相邻面,还可见半桥粒(hemidesmo-some)。半桥粒为上皮细胞一侧形成桥粒一半的结构,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4)缝隙连接(gap i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位于柱状上皮深部,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亦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3.上皮细胞基底面

1)基膜(basement  memb-ane):又称基底膜。是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电镜下可将基膜分为三层:紧贴在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层为透明板(1amina lucida),其下面为电子致密度高的均质层,称致密板(lamina densa),又称基板,;第三层为网织板,又称网板,位于致密板之下,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有时可有少许胶原纤维。基膜有支持连接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作用,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分化。

2)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主要作用是扩大细胞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