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免疫系统
一、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1.T细胞(T淋巴细胞)
(1)辅助性T细胞。
(2)抑制性T细胞。
(3)细胞毒性T细胞。
2.B细胞(B淋巴细胞)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引起体液免疫。
3.K细胞(killer 1ymphocyte)
即杀伤性淋巴细胞它直接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分布在腹膜腔渗出液、血液和脾中。K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在抗体的介导下特异性地与靶细胞结合,从而杀伤靶细胞。
4.NK细胞(natural killer 1ymphocyte)
即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脾和血液中。
(二)浆细胞(见第三章结缔组织部分)
(三)巨噬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是指分散在人体各处具有活跃吞噬及防御能力的细胞系统。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捕捉、加工、传递抗原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淋巴组织
(一)弥散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1ymphoid tissue)呈弥散性分布,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含T细胞。
(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1ymphoid nodu1e)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密集淋巴组织,呈圆形或卵圆形,小结内以B细胞为主;在抗原刺激下,常产生一染色较淡的生发中心,多由分裂快的大、中淋巴细胞构成,其周围为较密集的小淋巴细胞。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为典型淋巴小结或次级淋巴小结,其结构包括暗区、明区、小结帽。
(三)淋巴索
淋巴索(1ympoid cord)为淋巴组织构成的条索状结构,索内以B细胞为主。
三、免疫器官
(一)胸腺
1.胸腺的一般结构
胸腺是实质性器官,外包由结缔组织构成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形成小叶间隔。
2.胸腺的实质——胸腺小叶
胸腺的实质由许多小叶构成,每一小叶又可分为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
(1)皮质:由上皮性网状细胞和网眼中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构成。胸腺内的淋巴细胞又称胸腺细胞,主要分布在胸腺皮质内,约占胸腺淋巴细胞总数的85%。
(2)髓质:细胞成分与皮质相同,但上皮性网状细胞多而分布密集,淋巴细胞较少而分布稀疏。 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的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它由下列结构组成:
①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
②完整的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其内含有巨噬细胞。
④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基膜。
⑤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
3.胸腺的功能
(1)分泌激素。
(2)培育T细胞。
(二)淋巴结
1.淋巴结的一般结构
淋巴结表面为由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许多粗细不等的小梁。
淋巴结的实质由淋巴组织构成,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2.淋巴结的实质
(1)皮质:
淋巴小结:位于皮质浅层,被膜的下方,由密集的淋巴细胞形成圆球状结构,是B细胞增殖的场所。
弥散淋巴组织:位于皮质深层和淋巴小结之间,主要由胸腺迁来的T细胞构成,故称胸腺依赖区或副皮质区。
皮质淋巴窦:位于被膜、小梁与淋巴小结之间,主要为被膜下淋巴窦。
(2)髓质:位于淋巴结深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即淋巴索,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
3.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滤过淋巴液。
(2)参与免疫应答。
(三)脾
1.脾的一般结构
脾被膜由一层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网状支架,称为小梁。
脾的实质由含大量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构成,分成白髓、边缘区和红髓三部分。
2.脾实质
(1)白髓:由密集淋巴组织组成,包括两种不同形态:
①动脉周围淋巴鞘,有中央动脉穿行其中。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构成,称动脉周围淋巴鞘。
②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
(2)边缘区:位于白髓和红髓交界处,以B细胞为主。
(3)红髓:占脾实质大部分,由脾索和脾窦组成,两者都含有大量红细胞,所以呈红色。
3.脾的功能
(1)滤血;(2)造血;(3)储血;(4)参与免疫应答。
(五)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程:淋巴细胞经淋巴管离开免疫器官或淋巴组织进入血循环,血循环内的部分淋巴细胞又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内,如此不断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淋巴细胞可以周流全身各免疫器官或淋巴组织,有利于识别和发现抗原,以扩大和提高免疫应答能力。通过脾再循环的淋巴细胞比通过淋巴结的快,数量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