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单元
    • 1.1 第一篇矿业经济基础理论1-2章
    • 1.2 第一篇3章矿产品供需理论
    • 1.3 第一篇 4-6章
    • 1.4 第一篇 7-9章
    • 1.5 第二篇矿业权评估理论与方法
    • 1.6 第三篇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 1-4章
    • 1.7 第四篇 矿业生产的监督管理
    • 1.8 生产率——拿什么衡量一国经济
    • 1.9 序 言
    • 1.10 目录
    • 1.11 导读
    • 1.12 经济学帝国主义
    • 1.13 论《国富论》与中国
    • 1.14 别看错了世界
    • 1.15 别被经济学家们“忽悠”了
    • 1.16 第1章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生活中不可不知的十大经济学原理
    • 1.17 选择——我们要大炮还是要黄油
    • 1.18 贸易——靠什么构建美好生活
    • 1.19 激励——哥伦布航行的动力何在
    • 1.20 边际效用——为什么人生无法“如初见”
    • 1.21 机会成本——比尔·盖茨为什么放弃哈佛
    • 1.22 有形的手——政府能改变市场结果吗
    • 1.23 无形的手——你看不见的市场信号
    • 1.24 通货膨胀——当钱不再值钱怎么办
    • 1.25 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率越高失业越少吗
    • 1.26 第2章 拆掉思维里的墙——21世纪你应该具备的经济学思维
    • 1.27 垄断——为何钻石如此昂贵
  • 2 第1章 绪章
    • 2.1 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 2.2 “人”和“物品”
    • 2.3 稀缺与竞争
    • 2.4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2.5 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 2.6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2.7 循环流量图
    • 2.8 生产可能性边界
    • 2.9 本章测试
    • 2.10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2.11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 2.12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 2.13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2.14 交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 2.15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 2.16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3 微观经济学
  • 4 导论:什么是经济学
    • 4.1 课后作业及阅读材料
  • 5 经济学的五个基本原则
    • 5.1 经济学的五个基本原则
    • 5.2 相关重要概念
    • 5.3 课后作业及阅读材料
  • 6 市场与交换
    • 6.1 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
    • 6.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 6.3 市场失灵的概念及出现市场失灵的条件
    • 6.4 课后作业及阅读材料
  • 7 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
    • 7.1 需求增减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
    • 7.2 供应增减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
    • 7.3 课后作业及阅读材料
  • 8 西方经济学(微观)——绪论
    • 8.1 绪论
    • 8.2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 8.3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 8.4 西方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 8.5 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 8.6 试题
    • 8.7 实践运用:市场运行图
    • 8.8 阅读资料:经济学十大原理
    • 8.9 阅读资料:国富论
  • 9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 9.1 需求、供给与均衡
    • 9.2 需求曲线
    • 9.3 供给曲线
    • 9.4 供求均衡
    • 9.5 弹性与供求均衡
    • 9.6 弹性的主要类型
    • 9.7 理论的运用——蛛网模型
    • 9.8 消费者选择理论
    • 9.9 讨论:“天价牛肉面”牛气何来?天价到平价,有无可能?
  • 10 第4章 弹性理论
    • 10.1 本章导论
    • 10.2 弹性的一般含义
    • 10.3 需求的价格弹性
    • 10.4 需求的收入弹性
    • 10.5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 10.6 供给的价格弹性
    • 10.7 本章测试
    • 10.8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 10.9 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 10.10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 10.11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 10.12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
    • 10.13 供给的价格弹性的一般含义
    • 10.14 供给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 10.15 供给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 10.16 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 11 《工程经济学》课程介绍
    • 11.1 课程介绍视频
    • 11.2 课程介绍PPT
  • 12 模块一   基础理论知识
    • 12.1 任务一   概论
    • 12.2 任务二   基本经济元素
    • 12.3 任务三   现金流量
    • 12.4 任务四   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
  • 13 模块二   项目投资决策
    • 13.1 任务一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
    • 13.2 任务二  投资方案评价指标
    • 13.3 任务三  投资方案比选
    • 13.4 任务四   项目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分析
    • 13.5 任务五 价值工程
  • 14 模块三   项目实施
    • 14.1 任务一   经济寿命期
    • 14.2 任务二  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 14.3 任务三 设备租赁的经济分析
  • 15 模块四   项目后评价
    • 15.1 任务一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 15.2 任务二 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编写
    • 15.3 200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资助重点项目文丛
    • 15.4 前 言
    • 15.5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 15.6 第一篇 家庭和企业——开源节流节节高
    • 15.7 1 如何选择看成本——选择与机会成本
    • 15.8 2 当家方知柴米贵——消费选择与预算支出最佳原则
    • 15.9 3 消费增加效用减——价格悖论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15.10 4 政策作用有不同——收入变化与产品选择
    • 15.11 5 有钱不怕没货买——替代品与竞争
    • 15.12 6 就怕大头在后头——互补品与耗材支出
    • 15.13 7 生意越大越好赚——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
    • 15.14 8 投入增加产量降——肥大水勤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 15.15 9 明知亏损还生产——经营决策与停止营业点
    • 15.16 第二篇 市场结构——一切皆为利来往
    • 15.17 10 身不由己话竞争——价格接受者与完全竞争市场
    • 15.18 11 扎堆生产也获利——企业生存与零利润定理
    • 15.19 12 酒香也怕巷子深——垄断竞争与品牌建设
    • 15.20 13 策略不变是最优——三聚氰胺事件与占优策略均衡
    • 15.21 14 你降我降大家亏——价格战与纳什均衡
    • 15.22 15 天天斗来何时休——信用缺失与重复博弈
    • 15.23 16 想吃独食受管制——寡头垄断与法律管制
    • 15.24 17 购物自带方便袋——限塑令与外部性
    • 15.25 18 价格降低好货无——旧车市场与逆向选择
    • 15.26 19 合同签后要防范——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
    • 15.27 20 限制价格就停产——垄断与价格管制
    • 15.28 21 光占便宜不出力——免费搭便车与公共物品
    • 15.29 22 经济形势如何看——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15.30 第三篇 民生问题——国家干预求发展
    • 15.31 23 政府购买拉内需——三驾马车与总需求公式
    • 15.32 24 降息减税促经济——扩大内需与财政货币“组合拳”
    • 15.33 25 就业是个大问题——就业与国家宏观调控
    • 15.34 26 柴米油盐系民生——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
    • 15.35 27 总量增加非强大——经济实力与GDP
    • 15.36 21 光占便宜不出力——免费搭便车与公共物品
    • 15.37 第三篇 民生问题——国家干预求发展
    • 15.38 22 经济形势如何看——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15.39 23 政府购买拉内需——三驾马车与总需求公式
    • 15.40 24 降息减税促经济——扩大内需与财政货币“组合拳”
    • 15.41 25 就业是个大问题——就业与国家宏观调控
    • 15.42 26 柴米油盐系民生——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
    • 15.43 27 总量增加非强大——经济实力与GDP
    • 15.44 28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15.45 29 税率提高税收减——个人所得税与拉弗曲线
    • 15.46 第四篇 对外交往——国内国外谋生存
    • 15.47 30 全球都由我生产——中国制造与相对比较优势
    • 15.48 31 货币升值好是坏——人民币升值与汇率
    • 15.49 32 贸易顺差惹争议——出口与贸易摩擦
    • 15.50 33 出口商品遭控告——出口与反倾销
    • 15.51 34 他国商品进入难——出口与贸易壁垒
    • 15.52 前 言
    • 15.53 第一章 导 论
    • 15.54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15.55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社会协作
    • 15.56 第三节 游戏规则
    • 15.57 第二章 效率、交换与市场机制
    • 15.58 第一节 效率、比较优势与交换
    • 15.59 第二节 市场机制
    • 15.60 第三章 供给与需求
    • 15.61 第一节 需求及需求定理
    • 15.62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 15.63 第二节 供给与供给定理
    • 15.64 第四节 弹性理论及其运用
    • 15.65 第四章 机会成本
    • 15.66 第一节 机会成本概述
    • 15.67 第二节 成本与机会成本
    • 15.68 第五章 利润与亏损
    • 15.69 第一节 经济学家眼中的利润
    • 15.70 第二节 生产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今天课后你是去食堂吃饭还是去学校门口的餐馆就餐?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面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策。决策有个人决策与公共决策之分,个人决策是普通人做出的决策,决策的失误影响其个人的得与失;公共决策是为公众做出的决策,如法律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不当对整个社会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它对指导个人决策的作用不明显,但对公众决策的指导作用却很明显。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可以避免公共决策的失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隐藏在“公共利益”后的私利动机。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张维迎认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的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也需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

理性人的假设,就是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s of theWealth ofNations)所讲的“经济人”。他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动机。这个假定的主要主张有三点:(1)人是有理性的。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2)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交换是在“理性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根据这一假设,家庭的经济行为目标是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厂商的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的根源是私人产权和稀缺性。因为私人产权的存在,人们的经济利益存在分歧,又由于资源存在稀缺性使人们的经济利益存在竞争,从而成为经济活动的动力。

【扩展阅读1-1】

地狱与天堂

从前,有一个幸运的人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

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这些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仔细一看,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紧接着,上帝带他进入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这位参观者很迷惑: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最后,经过仔细观察,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原来,在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舀肉汤;而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汤匙喂对面的另一个人。结果,在地狱里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而在天堂的人却吃得很好。

讨论题

请你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解释这个寓言。

二、稀缺性

你是用自己积攒的钱去旅游还是进行投资抑或是一部分用于旅游另一部分用于投资?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去旅游外还有足够多的钱用于投资,我想你就不用进行选择了吧。但谁会有足够多的钱去满足自己足够多的欲望呢?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钱来满足我们的欲望就说明了钱对于我们来说是稀缺的。请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除了钱是稀缺的,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稀缺的,这种东西能足够你或是你的家人,或是整个社会,抑或是整个人类使用一次、两次,甚至是无数次。生存与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即不断地用物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妨试想一下:现代社会中大量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失衡、失业、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经济滞胀、金融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资源有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财货。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森林和水域等;劳动是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总和;资本财货指由以上两种原始资源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正说明了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有什么样的欲望?你想如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要用什么来满足?怎样满足?是压抑自己的欲望还是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今天满足欲望还是明天满足,抑或是等条件成熟后再满足?如果是你,会做何种选择?为什么要进行选择呢?不正是因为满足自己欲望的资源稀缺,难以让自己梦想成真吗?可见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稀缺性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实。对个人而言,提供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是资源;对企业而言,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资金是资源;对整个社会而言,各种能够生产出产品的要素是资源。这些资源相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选择性

你选择用自己积攒的钱去旅游,就必须放弃投资,放弃投资可能为你带来的收益。抑或是你选择将自己的积蓄用来投资,期望获取收益,在将来用投资收益去旅游。正是由于钱的稀缺无法在同一时间让你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不但你,还有所有的人始终面临选择问题。这里的选择是社会组织在资源配置面临多种可能性的时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择优行为。即你必须在三个选择中做出一个决策:一是用自己积攒的钱去旅游,二是去进行投资,三是将一部分钱用于旅游另一部分用于投资。当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放弃其他两个选择,也就是说你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你在选择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选择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你可曾想过,自己的欲望能用何种资源来满足?一种资源是否只能满足一种欲望?一种资源能否满足多种欲望?多种资源能否只满足一种欲望?当你手中的资源能满足你的多种欲望而你资源又有限时,你必须面临选择;而选择会带来机会成本,即选择的机会成本。例如:有一亩土地,用来种粮食,可产稻谷500千克,价值800元;如果用来种棉花,投入同样多的资本与劳动可产棉花100千克,价值700元,如果你选择这一亩土地用来生产粮食,则此选择的机会成本是100千克棉花。同样,如果选择这一亩土地用来生产棉花,则此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500千克稻谷。可见,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另外多项决策中的潜在收益最高的那一项决策的潜在收益。